10月16日,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學研究中心與靜海記憶志愿者服務隊聯合主辦的“團泊洼文化的挖掘與整理——紀念郭小川《團泊洼的秋天》創作50周年暨《團泊洼詩稿》發布儀式”在天津市靜海區團泊鎮舉行。來自京津冀的學者、文化愛好者沿著詩人當年的足跡,在團泊湖畔重溫經典,共同見證《團泊洼詩稿》的發布。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之約,不僅是對經典文學的致敬,更揭開了文學IP(知識產權)賦能地域文化發展的生動序幕。
團泊洼的詩與魂
從文學記憶到文化IP
“秋風像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洼;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飄飄揚揚地在平灘上揮灑。”深秋的團泊湖波光粼粼,61平方公里的水面倒映著岸邊的蘆葦與樓宇,很難想象半個世紀前,這里還是“除了雜草和蘆葦,還是雜草和蘆葦”的荒洼野淀。
1975年9月,詩人郭小川在文化部靜海五七干校勞動期間,于放羊的間隙寫下了《團泊洼的秋天》。詩中既描繪了“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的靜謐景致,又暗藏著“喧囂的是秋天團泊洼的內部”的壯闊情懷,這首誕生于特殊年代的詩作,以細膩筆觸勾勒出團泊洼的秋景,更以深沉情感傳遞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理想的堅守,讓“團泊洼”這個名字跳出地域局限,成為鐫刻在一代人心中的文學符號。
此次紀念活動以獨特的“實地走訪+主題發布”形式展開。在“靜海記憶”團隊的帶領下,參與者先后參觀“魅力團泊洼”展館,踏上郭小川當年眺望獨流減河的堤壩,在詩歌創作“原點”重溫經典。當收錄371首1969至1975年間詩詞的《團泊洼詩稿》正式揭幕時,現場掌聲經久不息。據整理者李國起介紹,這部詩稿歷時十年打磨,后續還將推出《團泊洼書信》《團泊洼往事》等系列文獻,為地域文化研究筑牢基礎。
“團泊洼文化不是單一的詩歌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集合體。”在“團泊洼文化傳承與文旅發展研討會”上,天津師范大學教授、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會長王振良在主旨報告中首次明確“團泊洼文化”的IP內涵,將其界定為涵蓋名人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技藝、農耕文化、洼地文化的復合型概念,認為這一IP完全可以代表靜海東部的文化特色。
他在報告中強調,“團泊洼文化并非單一詩作的代名詞,而是以《團泊洼的秋天》為核心,融合了團泊洼的自然生態、鄉土人情與時代精神的文化集合”。王振良提到,這首詩之所以能跨越半個多世紀仍被銘記,關鍵在于其傳遞的“質樸、堅韌、熱愛生活”的精神內核,與大眾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而“團泊洼文化”文學IP的價值,不僅是對經典文學的傳承,更為團泊洼搭建了“文化名片”,讓地域特色有了可感知、可傳播的精神載體,為后續文旅融合發展埋下了文化伏筆。
天津歷史文化專家周醉天指出,《團泊洼的秋天》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學成就,更在于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文化標識。從“老東鄉,吃菜糠,喝苦水”的貧困記憶,到如今團泊新城的宜居景象,詩歌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紐帶。正如靜海記憶志愿者服務隊負責人李佳陽所言,50年前郭小川讓團泊洼的名字烙入人心,而今通過文獻整理與IP打造,正在讓這份文學記憶轉化為地域發展的精神動力。
如今,《團泊洼的秋天》這一經典文學IP,已成為推動團泊新城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且催生了多項實質性進展:在文旅布局上,明確以運河文化為軸,以東湖、西林為旅游帶的旅游布局,充分挖掘運河文化、洼淀文化等本土優勢資源,運用團泊洼、大運河等“知名IP”,成功打造“運河風光游”為國家級旅游精品線路;在文旅開發層面,IP賦能讓當地文旅從“單一觀光”轉向“沉浸式體驗”——新城打造了“《團泊洼的秋天》實景誦讀廣場”,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文學沙龍等活動,并且整合文藝劇團、群眾文化隊伍、高校社團等社會力量,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惠民活動,打造“團泊洼的秋天”湖畔文旅季,發揮靜海曲藝、詩歌等創作優勢,并利用演唱會、音樂節等形式,擴大城市品牌影響力,同時推出“團泊湖”特色主題研學路線,推進團泊湖、光合谷旅游度假區和天津青少年國際交流中心等項目聯動開發,既提升了團泊新城的知名度,也讓當地村民通過民宿經營、特色農產品售賣實現增收。
從紙上到地上
經典IP構建文旅體驗新場景
經典文學IP的價值,從不局限于文字本身。當文學IP與文旅場景深度融合,不僅能讓經典重新“活”起來,更能為游客打造獨一無二的體驗,吸引大眾主動走進IP背后的故事。在文化消費升級的今天,游客不再滿足于“到此一游”的打卡式體驗,轉而追求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文化沉浸。那些深入人心的經典文學IP,恰好為地域文旅提供了天然的故事藍本,讓文字中的場景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實現“讀文知地、游地憶文”的雙向互動。國內多個網紅文學IP打卡地,正是經典文學IP賦能地域文旅的生動縮影。
位于浙江紹興的“魯迅故里文學IP集群”,是大眾熟知的“網紅”打卡地,也是文學IP賦能文旅的典型案例。這里以魯迅的《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等作品為核心,還原了“三味書屋”“百草園”“咸亨酒店”等書中場景。游客走進三味書屋,能看到與課文中描述一致的“黑油竹門”“先生的座位”,還能參與“臨摹魯迅字跡”“體驗舊時課堂”互動項目;在咸亨酒店,點一份“孔乙己同款茴香豆”,聽店員講述作品中孔乙己的故事,讓文學場景從文字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的現實。
湖南湘西的茶峒古鎮則是自然生長的文學地標。沈從文在《邊城》中描繪的“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讓這座湘黔渝交界的古鎮成為無數人心中的“世外桃源”。當地并未刻意改造古鎮風貌,而是以《邊城》IP為線索,串聯起吊腳樓、拉拉渡、翠翠島等自然與人文景觀,讓游客沿著沈從文的筆觸尋訪邊城故事。
在茶峒古鎮,鎮上的老船工依然搖著烏篷船在酉水上來往,船頭掛著的“翠翠擺渡”燈籠,正是對原著場景的生動呼應。每年端午節,當地都會舉辦賽龍舟、捉鴨子活動,重現書中“端午捉鴨”的熱鬧場景。苗族繡娘在街邊擺攤售賣繡品,鞋墊上繡著的“翠翠與儺送”圖案,成為游客喜愛的紀念品。“以前鎮上年輕人都往外走,現在靠‘邊城’IP,開民宿、做文創能賺錢,不少人都回來了。”古鎮民宿老板說。《邊城》IP不僅喚醒了古鎮的活力,更讓苗族刺繡、土家族山歌等非遺文化得到傳承。
重慶的“鵝嶺二廠文創園”,則依托作家張嘉佳《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IP影響力,成為現象級文旅打卡地。書中“在鵝嶺二廠的天臺看重慶夜景”的描述,讓這里成為無數讀者的“朝圣地”。園區保留了老廠房的工業風貌,還原了書中的“天臺打卡點”,還打造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主題郵局、IP主題咖啡館;同時結合重慶“山城”特色,推出“文學+夜景”徒步路線,游客可沿著書中提及的街巷漫步,感受文字里的重慶煙火。
這些“網紅”打卡地都印證了經典文學IP的強大生命力。天津仁愛學院教授趙俊勇在團泊洼紀念活動中指出:“文學IP的價值在于提供了情感錨點,當游客在現實中找到文字里的場景,地域文化就從抽象概念變成了具體記憶。”這種“場景還原+文化沉浸”的模式,讓經典文學超越了閱讀范疇,成為地域文旅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從符號到產品
IP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如果說文旅轉化是文學IP的“場景落地”,那么與特色產業的融合,則讓地域文化從“精神符號”變為“消費產品”,形成“IP—文化—產業”的良性閉環。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更讓地域文化通過日常消費場景實現常態化傳播,真正扎根生活。
浙江杭州的西湖傳說IP,在與特色產業融合方面堪稱典范。“白蛇傳”“梁祝”“蘇小小”等流傳千年的傳說,早已成為西湖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當地并未將這些傳說局限于景區講解,而是深度融入龍井茶、絲綢等特色產業,讓文化基因轉化為產品競爭力。
杭州某茶葉企業推出的“西湖傳說主題茶禮”,將不同傳說與特定茶品綁定:“白蛇傳”款搭配獅峰龍井,包裝上印有斷橋相會的水墨插畫;“蘇小小”款對應梅家塢龍井,附贈印有詩句的書簽。在絲綢產業領域,西湖傳說的融入更為深入。杭州某絲綢廠與非遺傳承人合作,將“梁祝化蝶”“柳浪聞鶯”等傳說場景織入絲巾,開發出“西湖十景”系列絲綢文創。為了增強體驗感,企業還開設了“絲綢與傳說”工坊,游客可以親眼看到蠶絲如何變成印有傳說圖案的絲巾,還能定制專屬圖案。
在盤錦,以《山海經》“小豬屏蓬”IP為核心的實踐,為古籍文學符號向實體消費產品的轉化提供了創新范本。這座依托紅海灘自然景觀的城市,曾面臨文化IP辨識度模糊、文旅產品同質化的困境,而源自上古典籍的文學符號,通過創造性轉譯成為激活地域消費的核心動能。
2019年,兒童文學作家郭曉東首先跳出古籍文字的晦澀局限,以兒童文學創作重構“屏蓬”形象——將《山海經》中“其狀如豚而有距”的異獸,轉化為圓滾滾、帶腮紅的溫暖卡通形象,配套的奇幻冒險故事通過有聲書、繪本等形式全網傳播,收獲超20億播放量與百萬級讀者,形成龐大的親子“粉絲”基礎。在此基礎上,IP產品矩陣深度綁定盤錦地域特色:非遺傳承人將屏蓬形象融入葦藝編織、艾蒿香包等手作中,使古老技藝與神話符號碰撞出新火花;主題書店推出“屏蓬伴讀”套裝,將神獸玩偶與《山海經》解讀手冊搭配銷售;甚至街頭市集的特色小吃也披上IP外衣,印有屏蓬圖案的蘆葦葉包裝成為游客打卡標配。
這些產品的成功關鍵在于實現了“文化符號—情感共鳴—日常實用”的三重轉化,也印證了文學IP與產業融合的核心邏輯:IP為產品注入文化價值,產品為IP提供傳播載體。正如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郭大志所言:“當地域文化藏在茶里、繡在綢上、裝在禮盒中,它就不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能帶回家的生活記憶。”這種融合既讓特色產業擺脫了同質化競爭,又讓地域文化在消費場景中得到活態傳承。
從團泊洼的詩聲到茶峒古鎮的喧囂,從西湖的茶禮到盤錦的市集,文學IP正以多元方式喚醒地域文化的生命力。這些實踐證明,文學IP不是簡單的“流量密碼”,而是地域文化的“解碼器”與“加速器”——它解碼了地域的精神內核,加速了文化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但文學IP賦能地域文化,絕非簡單的“貼標簽”“建景點”。在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于海波看來,文學賦能IP地域文化的力量主要體現在情感鏈接的深度上,“當代群眾越來越注重發現自我,但很多體驗是借助消費實現的,情感生活、人際交往、社會體驗和地方性了解并不豐富,而文學能夠將讀者、觀眾帶入被文藝工作者用充足的事件沖突、心理刻畫和地域特色感染力塑造的作品角色中,讓讀者借‘假’修‘真’體驗共鳴生命歷程,感悟地方差異。由此,鏈接文學與城鄉,能夠讓地域文化IP更具烙印感,讓地域形象有文化、有內涵、有溫度、有參與、有向往。”
未來,文學IP賦能地域文化的道路必將更廣闊。隨著AI輔助創作、虛擬拍攝等技術的發展,我們或許能在團泊湖畔看到“郭小川詩意”的沉浸式演出,在茶峒古鎮與“翠翠”進行虛擬對話,讓文學IP的體驗更立體;而“創作孵化—IP開發—產業轉化”的完整鏈條,如合肥網絡文學小鎮的規劃那般,將讓更多本土文學IP從誕生之初就具備賦能潛力。
文字有力量,土地有記憶。當文學IP真正扎根地域文脈、對接民眾需求、聯動產業發展,它必將成為地域文化傳承的“活化石”,成為地域發展的“軟實力”,讓每個地方都能講好自己的文化故事,讓更多人在文字與土地的共鳴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