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這些重要部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浙江東陽,林棲三十六院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秀場”,讓藍印花布技藝在田野間重獲新生;在福建漳州,古城以沉浸式體驗為路徑,讓非遺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安徽涇縣,宣紙小鎮深植“紙壽千年”的不朽文脈,讓一張薄紙承載起研學體驗、文創開發的千鈞之力。
這些來自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創新實踐,充分展現了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旺盛生命力。
一方藍印花布“秀”出鄉村文旅新路徑
坐落于浙江東陽群山深處的三單鄉,曾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常住人口不足3000,以留守老人為主,地方文化與民俗傳統日漸式微。
這里有著一項傳承了1400年的國家級非遺——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在當地的婚嫁傳統中,一床藍印花布“荷花被”是新娘必不可少的嫁妝,不僅傳遞著“和和美美”的家族祝福,更凝結著世代相傳的技藝與鄉土記憶。然而,由于基礎設施薄弱、老屋閑置、土地荒蕪,藍印花布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珍貴的非遺技藝也面臨傳承危機。
轉機發生在2020年,東陽市借助“千萬工程”之勢,在三單鄉啟動以藍印花布為核心的林棲三十六院項目。
“非遺保護最大的困境,是與現代生活失去聯系。沒有市場活水,非遺終將被遺忘。非遺必須在‘被使用’中活下去。”林棲三十六院非遺中心總監郭云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
為此,團隊決定以“非遺鄉村秀場”為引擎,構建全新文旅生態。他們以山河大地為舞臺,打造了獨特的“山河秀場”,并組建了首支鄉村模特隊,成員來自5個村,年齡從23歲到65歲。她們從零學起,如今不僅能自信地進行常態化表演,還能指導游客走秀。
秀場只是起點。林棲三十六院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以藍印花布為核心的完整文旅生態,實現一二三產有機融合:一產打造有機稻田、茶園;二產建設非遺工坊、文化空間;三產通過主題民宿、非遺研學深度游等實現綜合價值轉化。
為此,團隊重點推進了三項工作:第一是重塑空間,讓老房子講新故事。團隊聯動了5個村莊,將350多間老屋改造為非遺工坊、非遺展館和主題民宿,推動老建筑從“被保存”走向“被活化”。第二是推動產品創新,讓非遺對接現代生活。團隊深挖藍印花布圖案的美好寓意,聯合年輕設計師,開發了一系列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產品;第三是激活村民,通過“新鄉人帶動舊鄉人”模式,成立“她工坊”,帶動閑置女性勞動力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1萬元。
“非遺的保護傳承,不是孤立的‘搶救’,而可以是一場充滿創造力的鄉村振興實踐?!惫朴裾f,“我們‘秀’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生活美學與發展可能?!?/p>
從“活態大觀園”到“消費新場景”
隨著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熱播,漳州古城這座“活態非遺大觀園”也闖入了全國觀眾的視野。劇中出現的歌仔戲、布袋木偶戲等國家級非遺元素,正是古城鮮活文化生態的真實縮影。漳州古城擁有1.7萬原住民,非遺從不是束之高閣的標本,而是可感可知的日常生活。正是通過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古老技藝得以在人間煙火中活態傳承,而這濃郁的地域文化魅力,也成功轉化為吸引游客、帶動經濟發展的引擎。
據古城運營方、漳州市文旅康養集團品牌中心運營部經理孟凡遠透露,2024年1月至2025年9月,古城累計接待游客量達5384萬人次;在2025年近一年間,由非遺直接拉動的消費鏈營收已超過745萬元。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古城深厚的“非遺家底”。漳州古城擁有歌仔戲、布袋木偶戲、木版年畫、八寶印泥等7項國家級非遺,以及漳臺大鼓涼傘舞、漳州燈謎等兩項省級非遺。
依托這些資源,古城創新打造了多元化的文旅業態。其中,“前廠后店”模式通過優惠租金吸引非遺工坊與老字號入駐,形成“前院體驗、后院銷售”的沉浸式消費場景。僅今年前8個月,10家此類店鋪的總營收已突破454萬元。
古城創新推出“閩南小劇場”模式,對歷史建筑“向陽劇場”進行活化利用,巧妙融合“戲、茶、藝”三大元素。游客可以一邊品嘗閩南功夫茶,一邊欣賞布袋木偶戲等非遺演出。該劇場自今年運營以來,已成功舉辦演出超過520場,實現總營收近100萬元。
此外,古城還圍繞以布袋木偶為原型塑造的IP形象“侯喜”,開發出百余款文創產品。2024年至今,相關文創產品總營收超過228萬元。除了業態創新,古城還通過多種方式營造全方位的非遺體驗環境,如策劃高頻次活態展演,持續孵化“閩南過大年”“木偶嘉年華”等品牌節慶活動,形成良好的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良性循環。
“超千萬的游客量,意味著漳州古城已從一個地理坐標,躍升為強大的文化目的地。健康的非遺營收,意味著傳統文化不僅能有尊嚴地活下來,還能活得更體面,具備市場化的生存能力?!泵戏策h說。
一張紙延伸出的非遺旅游創新“鏈條”
在安徽涇縣榔橋鎮的烏溪村,有座“中國宣紙小鎮”在默默守護著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制作技藝。這項始于唐代的古老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山水之間,純白建筑群勾勒出宣紙小鎮獨特的文化地標。建筑巧妙融合宣紙的層疊意象與皖南民居風格,遠遠望去宛若一沓錯落疊放的宣紙。建筑設計榮獲第十二屆佛羅倫薩雙年展最高獎“達芬奇獎”,成為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的典范之作。2024年,小鎮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0萬人次,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
“非遺不應是博物館里靜態的標本。”中國宣紙小鎮綜合部負責人榮超對記者說。他們系統打造了三大主題空間,讓游客不僅能觀摩古法工序,更能親手參與撈紙、曬紙等環節,在互動與體驗中完成對非遺的理解與共鳴。
在中國宣紙博物館的技藝展示區,游客江雅萱完整見證了宣紙從樹皮到成紙的108道古法工序?!耙粡垬淦?,歷經108道工序,竟能變成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太令人震撼了?!彼袊@道。
在師傅的帶領下,她還親手體驗了“撈紙”工藝。“看著簡單,可力道和角度一點都馬虎不得?!斌w驗過后,江雅萱由衷地說,“只有親手試過,才知道什么叫匠人手藝。”
最令她震撼的,是在“紅星三丈三”巨宣生產車間的所見——60余位工匠用世界最大的手工紙簾,同步撈制出一張長11米、寬3.3米的巨型宣紙?!澳且豢蹋沁z不再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具象的、可敬畏的文明力量。”江雅萱說。
為推動非遺經濟從“單一門票”向“綜合消費”轉型,宣紙小鎮系統構建了多元消費業態,持續延伸文化價值鏈。小鎮布局了工匠講堂、宣筆制作、香薰墨等10余項非遺體驗項目,還引入了旅拍服務、宣紙打印、研學餐廳及“非遺十二碗”主題餐飲等新業態,建成“國紙河畔”民宿補齊過夜游短板。
榮超透露,通過系統化的業態布局,目前宣紙小鎮的二次消費收入已占到景區總營收的40%,形成了結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宣紙小鎮的實踐證明,只要找準路徑,小縣城、小鄉鎮同樣能讓非遺綻放耀眼光彩,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文化動能?!睒s超說。
傳統正以新潮方式回歸當代生活
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楊紅提出,我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已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這一趨勢既反映出旅游行業對非遺當代價值與保護成果的高度認同,也體現了旅游產業對非遺傳承發揮的積極作用。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妥艷媜認為,以年輕人為主的消費力量正成為非遺傳承的新引擎?!霸絹碓蕉嗄贻p人愿意‘為一項非遺,奔赴一座城’,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旅游行為,反映出傳統正以新潮方式回歸當代生活?!?/p>
楊紅表示,中國在非遺與旅游融合方面的探索為全球非遺保護提供了重要參照。其可持續發展經驗包括:探索出具有韌性的持續發展路徑;構建了以傳承人為核心、以社區和在地文化為基礎的發展模式,推動傳統節慶升級為主客共享的文化品牌;充分彰顯了非遺的活態屬性。
值得關注的是,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仍面臨一些現實挑戰。妥艷媜提出,人才問題是當前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難題。“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既需要培養非遺傳承人,也需要懂非遺、懂旅游以及懂得運營策劃管理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此外,仍有一些非遺項目體驗停留在表面,市場化與品牌化運營能力不足,導致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彰?!?/p>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高校、研究機構、非遺傳承人、協會等多方形成合力,打造非遺旅游融合協同創新平臺?!蓖灼G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