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登山視頻博主留給世界的最后一個鏡頭,是無人機吊運自己的遺體。這令人唏噓的一幕,發生在山東青島。這名博主在嶗山不幸墜崖,事發兩天前,他還在更新視頻。
近年來,登山、攀巖、沙漠徒步、叢林穿越,這些代表“詩與遠方”的戶外運動,以其特有魅力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然而,戶外運動“熱”起來背后,悲劇時有發生。去年,兩名徒步者穿著春秋裝在海拔超3000米的陜西西安冰晶頂失溫;被明令禁止穿越的秦嶺鰲太線,不時傳來非法徒步者失聯和遇難的消息;江西武功山、廣西大圣山、浙江石人峽等地都發生過“驢友”意外傷亡事件……這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也對所有戶外參與者敲響警鐘——戶外運動不是逞強冒險,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中國探險協會發布數據顯示,去年共發生戶外安全事故335起,導致84人死亡、92人受傷、11人失蹤。冰冷數字背后,是家庭的破碎、親人的悲痛,更是對盲目冒險的沉重拷問。當一些社交平臺將高海拔雪山冠以“人生第一座雪山”“入門級挑戰”等標簽時,是否想過,自然從不妥協,風險從未被流量稀釋?戶外運動的真諦,從來不是“玩命”,而是“敬畏”。
有人把盲目冒險當成“自我價值的實現”,不顧自身能力與客觀風險,甚至無視法律的令行禁止,在缺乏安全防護的懸崖上練習翼裝飛行,在暗流洶涌的海域挑戰潛水深度,甚至闖入尚未開發的無人區“探索秘境”。一次僥幸脫險換來成千上萬的點贊,冒險的尺度不斷放大,直到危險真正降臨。
社交媒體的流量效應,往往推波助瀾。有人為拍一張“人生照片”發到朋友圈炫耀而將自身置于險境;有人為收獲點贊與關注,在追逐“網紅打卡地”的狂熱中,將安全拋諸腦后;有人為制造“爆款”,在懸崖邊緣直播跳舞,評論區不乏“刺激”“敢拼”的喝彩……
在這場流量狂歡中,風險被美化為勇氣,魯莽被包裝成個性,安全底線被“默契”地無視,平臺、內容生產者與觀眾在無意識中成了同謀:平臺以流量為導向的推薦機制,無形中鼓勵高風險內容的生產;博主為維持人設與熱度,不斷升級“挑戰”難度;觀眾在屏幕前點贊、評論、轉發,用情緒燃料助推著下一幕危險的來臨。當悲劇上演,輿論或許會短暫聚焦于“不值得”,但很快又被新的“震撼畫面”淹沒。
最終代價,只有個體生命來承擔。勇敢與魯莽的邊界在哪里?以生命為快門代價,值得嗎?
對戶外運動參與者來說,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的警鐘需要時時敲響。讓每一次出發都帶著對生命的尊重,讓每一段旅程都能平安歸來。唯此,戶外運動才能真正成為“突破自我”的旅程,而不是徒增又一次沉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