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游西藏”活動的啟動開始了一場“破冰”之旅,不僅解開了西藏旅游“半年飽半年饑”的困局,也改變了人們對高原冬季的刻板印象。如今,這項活動的影響力已大大增強,也讓我們從中看到了西藏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與積累,西藏旅游的底蘊更加深厚。從最初單純依靠門票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游客,到如今憑借獨特的文化體驗、多樣化的產品贏得市場口碑,“冬游西藏”正悄然升級,進入品質化發展的新階段。西藏旅游已經實現了從“點狀觀光”到“全域體驗”的轉變,除了布達拉宮、大昭寺等傳統景點,更多“藏在深閨”的地方為人所熟知,還誕生了一批特色文化IP。
伴隨著西藏旅游的“進階”,旅游業的輻射作用日益顯現,不僅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也助力當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西藏的諸多地區,當地人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受益者。他們中有的從牧民轉變為專業的旅游服務者,有的白天干農活,晚上在實景演出中當演員。旅游業發展的暖流浸潤著千萬百姓,也讓不少曾經默默無聞的地方聲名鵲起,被譽為“桃花第一村”的林芝市嘎拉村就是其中的代表,在那里,桃花長成了“致富花”。
更可貴的是,生態保護意識也隨之更加深入人心。在岡仁波齊山腳下的普蘭縣崗莎村,村民和游客走進“垃圾銀行”,用撿拾到的垃圾兌換紀念品;歷經數年不間斷的綠化,拉薩南山公園從荒山蛻變為“四季皆有景”。正是有了這些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讓西藏的綠色發展底色愈加鮮明,真正實現“四季皆可游”。
日漸成熟的旅游業也成為世界了解今日西藏的重要窗口。通過這一窗口,西藏正在主動講述自己的故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如果說始于2018年的“破冰”,回答了“西藏能不能發展冬季旅游”,那么,如今以“冬游西藏”為代表的西藏旅游發展實踐,探索的則是“如何更好地發展”——如何讓旅游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群體,如何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更加相得益彰,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的生機。期待這一探索能夠不斷為旅游發展帶來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