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宮廷掛爐烤鴨技藝160余年的全聚德、“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同仁堂、“中國廚刀專家”王麻子……這些耳熟能詳的中華老字號承載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是我國工商業發展中孕育的“金字招牌”。
近日,作為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配套活動之一的中華老字號國際交流活動暨第五屆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大會在上海舉辦,活動現場發布的《中華老字號年度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中華老字號企業實現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利潤額超3500億元,海外營收超500億元,展現出強大的市場價值和品牌活力。
1450家中華老字號企業平均年齡達145.5歲,近六成存續時間超百年,其中27個中華老字號存續超500年……中華老字號,何以在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迭代加速的當下,煥發出朝氣蓬勃的“年輕態”?
“品牌年輕化的關鍵是如何在守正創新這樣一個大的框架之下,既做好原汁原味的技藝傳承,也做好表達形式的創新。”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延龍說。
“守正創新”是中華老字號實現“逆生長”的共同密碼。
中華老字號能始終擁有內生動力,核心在于對匠心與文化的堅守。東阿阿膠保護源自泰山與太行山脈地下300多米的特殊水源,這一密度為1.0038千克/立方米的富含特殊礦物質的弱堿性水與驢皮中的物質結合,形成獨特的滋補效果;回力鞋的構造看似簡約,但每一雙鞋前后都需要經過200多道工序,僅成型階段就有40多道工序;杏花村汾酒廠成立后,汾酒人經過60多年的努力,最終才使汾酒6000年的發展歷史較清晰地呈現出來……
《報告》顯示,六成以上中華老字號擁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總量達1260項,其中287項為國家級項目。作為中華商業文明的璀璨瑰寶,深度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老字號,持續在厚植文化根基、傳承精湛技藝中講好品牌故事。
在苦練“內功”的同時,主動迎合時代變遷,擁抱市場變化,為老品牌帶來新生機。中華老字號在傳承中創新,以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更豐富的消費場景和更年輕化的表達,探尋更大的市場空間。
一些老字號企業把握技術創新帶來的機遇,進一步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生產水平。作為本次大會發布的中華老字號守正創新十大案例之一的夢潔家紡,在生產端建成了三大智能工廠與數字化無塵車間,實現“36秒生產一床被子”的行業領先速度,使企業整體生產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充分彰顯智能制造對家紡產業的深度賦能。
而在打造消費者喜愛的新消費場景方面,老字號更是“各顯神通”。立冬節氣,同和居、砂鍋居等多家餐飲老字號紛紛推出“節氣限定”,從現包現煮的手工水餃到暖身暖心的應季菜肴,力求讓消費者吃到冬日的第一口溫暖滋味;為迎合年輕人對國潮文化的青睞,全聚德推出毛絨公仔、國潮杯、徽章、冰箱貼等文創產品;仿膳茶社與北海公園聯合打造的“北岸吉市”通過非遺體驗,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消費場景。
拓展線上銷售渠道,積極“觸網”,讓產品觸達更多消費群體,是老字號多維求變的又一重要方式。來自抖音的數據顯示,年輕人成為該平臺老字號消費的主力群體,老字號在短視頻和直播助力下擁有了越來越多“新顧客”。如同慶樓開設集團官方、門店、品類等不同類型賬號,形成超百個賬號矩陣,重識“老顧客”、結交“新朋友”。
根據《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中華老字號線上銷售總額達899.6億元,同比增長55.1%;今年前三季度線上銷售額達653億元,同比增長3.6%。與此同時,中華老字號國際化布局加速推進,13.7%的企業開展了海外業務,海外營收總計500.6億元,有效帶動了國貨潮流走出國門。
在從“文化符號”蛻變為“經濟引擎”的路上,政策支持更是老字號創新發展的堅強后盾。近年來,多地商務主管部門加快推動老字號創新——北京啟動2025老字號創新展示發布會暨“尋找原汁原味老字號”活動,鏈接新中式場景、文旅體育、工業研學等多元場景,幫助消費者在具體生活場景中感受老字號的現代價值;上海對老字號首開新店、旗艦店,開展新型營銷活動等給予支持;天津將老字號企業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旅游產品,優先列入相關文化和旅游產品重點推廣范圍;重慶開展微信視頻號運營賦能培訓,提升老字號線上經營能力……
從記憶中的老味道到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中華老字號企業涉及國民經濟7個門類32個行業,在消費促進、產業升級、文化引領、民族自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是傳承技藝與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促進消費的新動力。
“下一步,我們將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強化品牌引領、新技術應用,健全老字號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長效機制,結合城市商業提質行動等重大政策實施,推動一批老字號創新升級,打造一批老字號品牌集合店、旗艦店,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辨識度的老字號品牌,在更好滿足品質化、多樣化需求的同時,讓更多老字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聯結全球市場的‘金色名片’。”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