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AI(人工智能)技術持續改寫音樂創作規則的當下,網絡上涌現出一大批由AI作曲、作詞、演唱的音樂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獲得了流量和口碑雙豐收。與此同時,2025年第四季度相繼亮相的《中國唱將》與《聲鳴遠揚2025》,則展開了一場音樂綜藝節目價值回歸的探索。這兩檔節目的同期亮相,折射出行業對音樂價值與未來發展路徑的深度思考。
創新內容形態
以真實為利器以傳統潤新聲
當2025年第四季度的綜藝賽道兩股強勁的音樂浪潮出現,市場看到的不僅是兩檔節目的競爭,更是一場關于音樂價值、人才培養與行業出路的深度對話。一邊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音樂人才選拔節目《中國唱將》,另一邊則是八大平臺聯合創制、以“真直播”為利器的《聲鳴遠揚2025》。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渴望的雙重驅動下,優秀歌唱人才選拔類節目正以一種更為審慎、更富使命感的形式,重歸大眾視野。
《中國唱將》的核心立意超越了普通選秀,它旨在構建一個“國家級音樂人才集訓營”。節目不僅會聚了薛之謙、汪蘇瀧、周深、譚維維等七位流行唱法導師,更整合了來自國家級院團與頂尖藝術院校的專家陣容,形成了陣容強大的師資團隊。其創新之處在于,它構建了一個從專業遴選、封閉集訓、大師指導到最終登上國家級別舞臺的完整生態閉環。
節目中,選手郜逸萍一曲滬語《歸江南》,讓非遺滬劇的婉轉韻味在現代舞臺綻放;都楞扎那的《游牧》,則用古老的呼麥技巧展現了草原文化的遼闊深邃。這些內容設計,凸顯了節目在藝術專業性上的高要求與在文化傳承上的自覺擔當。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彭侃認為,《中國唱將》在精神內核上延續了被譽為“中國首個國家級電視聲樂權威賽事”的“青歌賽”傳統,它通過更現代化的包裝與系統化的培養模式,實現了對傳統IP的創造性轉化,這體現了主流媒體在音樂人才培養機制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聲鳴遠揚2025》,則選擇了一條“聯合作戰”與“技術賦能”的賽道。由湖南衛視、北京衛視等六大電視平臺,聯合芒果TV、騰訊視頻兩大網絡平臺共同打造,這種規??涨暗暮献髂J奖旧恚钱斍熬C藝市場應對成本壓力、尋求效益最大化的一次大膽實踐。
節目以“青春敢唱,一鳴驚人”為口號,其核心賽制為“海搜雙通道選拔+預選賽錄制+總決賽12場真唱真直播”,旨在用“無修音”的真實性與“實時互動”的參與感,重拾音樂競技的原始魅力。然而,頗具意味的是,在嚴格的直播環境下,節目的戲劇性看點部分轉移至了評委席上的“突發狀況”。評審們為爭取心儀選手而現場打破規則、修改賽制的急切,以及在直播鏡頭前措辭謹慎甚至略顯無措的真實反應,這些未經設計的瞬間,反而成了社交媒體上熱議的話題,為節目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關注度。
彭侃分析認為,兩檔節目的集中回歸,是行業在經過前幾年的調整后,對如何重塑兼具社會價值與市場影響力的內容形態所作出的積極回應。節目通過強化專業導向、主流價值與文化內涵,實現了更為柔性的價值引導,為當前略顯疲軟的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在選手構成與音樂類型上偏重民族、美聲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元素的比例和大眾接受的廣度,但其文化價值不容小覷。從北方胡同歌謠到嶺南婉轉曲調,再到西北草原牧歌,尤其是新疆“歌舞之鄉”特色與廣東潮汕、客家歌曲的登臺,使得節目超越了單純的娛樂功能,成為挖掘地域音樂文化、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華語音樂文脈的重要平臺。
此輪音樂綜藝的“同臺對壘”,清晰映射出行業在技術迭代與流量主導的時代背景下,于政策要求、市場效益與文化使命之間尋求新平衡點的探索軌跡。它們的實踐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共識:在紛繁的娛樂表象之下,音樂作為藝術的公共屬性、本體價值及其引領作用,正在被重新喚起并得到強化。
尋找音樂綜藝價值
譜寫那些無法被計算的人間真情
當技術能夠模擬“完美”,當算法可以生成旋律,音樂綜藝的價值何在?答案或許正蘊藏于那些無法被計算的人間真情。
舞臺的聚光燈下,音樂劇演員遇泓羊閉目吟唱《欠父親的話》。那些未能說出口的告白,那些永遠錯過的最后一面,在旋律中緩緩流淌。鏡頭掃過評委席,那英悄然摘下眼鏡拭去淚痕,華晨宇轉身背對鏡頭,何炅的聲音微微顫抖。這一刻,舞臺與觀眾席的界限消融,所有人共同沉浸在一種深切的情感共鳴中。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音樂綜藝悄然扮演著情感連接器的角色。它們已從單純的才藝展示,進化成為集體情感體驗的載體。山東小伙薛琦在節目中坦誠分享因膚色而自卑的成長歷程,他的歌聲與故事相互印證,完成了一場公開的自我救贖;《中國好聲音》中,單親媽媽用歌聲訴說對孩子的摯愛;《聲入人心》里,學院派歌手傾吐堅守藝術理想的艱辛。這些真實的人生片段,讓音樂超越了純粹的技術競賽,成為溝通心靈的橋梁。彭侃表示:觀眾在欣賞旋律的同時,更在聆聽他人的生命故事,并在其中照見自己的影子。這種深層次的情感聯結,正是音樂綜藝能夠持續吸引觀眾的魅力。
不同的音樂綜藝,精準地捕捉著這個時代的多元情感需求?!稑逢牭南奶臁纷屩心耆后w在搖滾音浪中重拾青春熱血;《聲生不息》搭建起代際對話的橋梁,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在經典旋律中找到共鳴;《中國新說唱》則為年輕世代提供了態度表達的出口。而《經典詠流傳》中古詩詞與現代音樂的創新融合,喚醒的是深層的文化認同;《聲入人心》對美聲唱法的普及推廣,則激發了大眾對高雅藝術的親近感。這些節目如同多棱鏡,折射出當代中國人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在共享的音樂體驗中,為觀眾提供了情感的宣泄口與慰藉所。
回望中國音樂綜藝的四十年發展歷程,從1984年“青歌賽”的專業競技,到2005年《超級女聲》開啟的草根選秀時代,再到2012年《中國好聲音》推動的大片級制作,以及近年來《聲入人心》《樂隊的夏天》等節目的垂直領域深耕,技術的進步與模式的創新從未停歇。然而,正如彭侃所指出的,人們對真實情感聯結的需求,始終是娛樂體驗的核心。音樂選秀節目的魅力,在于滿足觀眾的“夢想投射”需求,見證普通人邁向明星的旅程本身,就蘊含著天然的戲劇張力。
彭侃進一步指出,當下音樂綜藝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優秀選手的斷層與同質化困局。盡管這類節目始終擁有穩定的觀眾基礎,但真正能夠打動人心、具備鮮明辨識度的新鮮面孔、特色聲音卻日漸稀缺。回顧選秀的黃金時代,正是李宇春的中性風格、曾軼可的獨特唱腔、楊超越的“逆襲”敘事等極具個人色彩的選手,創造了現象級的社會話題。如何在現有框架下突破選角慣性,重新發掘那些兼具情感穿透力與市場號召力的真實個體,已成為行業亟待破解的命題。
從已發布的綜藝片單來看,音樂類綜藝依然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超燃青春的合唱》集結新生代歌手進行合宿集訓,并與國際合唱團同臺競演;《我是原創男聲》則集結100位原創男聲進行全品類音樂的新人選拔;《哆來咪哪里咪》創新“歌手教演員唱歌”的速成模式;《中國新生代·全球共唱季》則通過三維聯動重塑少兒音樂綜藝形態。這些新節目在題材上更加垂直多元,融合跨界元素,兼顧本土文化深耕與國際視野拓展。
當AI成為創作者
評判音樂的標準又該如何重塑?
然而,就在音樂綜藝不斷強化其情感價值的同時,一場由AI驅動的技術革命正在重構音樂行業。從2016年首支AI創作流行單曲《Daddy's Car》(《老爸的座駕》)的稚嫩嘗試,到2025年AI生成歌曲《Walk my Walk》(《步履鏗鏘》)登上Billboard(公告牌)鄉村數字銷售榜榜首,AI音樂已從實驗室走向主流市場。今年4月,中央音樂學院自主研發的“智音”系統交出的首部AI交響樂《千里江山圖》,通過神經網絡解析北宋名畫意境,將山水轉化為音符,AI正在建立全新的音樂語法體系。
這種重構也在改變著音樂創作。溫州小學音樂老師將父親的詩輸入AI工具所創作的《鐵楓流韻》,一舉奪得中國首個AI音樂創作大賽冠軍;杭州“音紀元”全國AI歌曲創作大賽收到超千首投稿,青年創作者占比高達95%。傳統的“靈感→草稿→修改”線性流程,正被“數據訓練→指令生成→人機共創”的新模式打破。
“音樂創作從一門專業技能,變成了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表達工具?!碧旖蛞魳穼W院作曲指揮系副教授楊愷指出,隨著AI技術持續賦能音樂領域,一個全民創作的時代正在到來。AI不僅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與時間,更通過智能工具實現了媲美專業水準的編曲與混音。在他看來,這將催生海量多元的新聲音,甚至可能“誕生完全超出我們現有審美框架的音樂類型”。
技術的浪潮也帶來諸多挑戰。版權與作品歸屬問題首當其沖。“AI模型使用海量現有作品進行訓練,其生成內容是否構成侵權?版權如何劃分?”這些都是尚待厘清的“灰色地帶”。與此同時,當創作門檻大幅降低,追逐流量的同質化作品可能如潮水般涌來,“聽眾的注意力將日益碎片化,難以建立真正有深度的音樂審美?!睏類饘Υ瞬粺o擔憂。
當AI成為創作者,我們評判音樂的標準又該如何重塑?一個技術上無懈可擊的AI作品,與一個情感真摯的人類作品,究竟哪一個更有價值?“有AI輔助創作后,我們比的不再是誰能更好地執行,而是誰擁有更不可替代的創意和更打動人心的真情。”楊愷表示,在《聲鳴遠揚2025》《中國唱將》等節目中,真情與創意正成為新的評判導向,這些舞臺將更加聚焦“人的價值”。
當技術呈現的“完美”觸手可及,比賽的焦點將回歸到那些技術無法替代的深層人性價值。“我們比的將不再是‘完美’,而是‘動人’;不再是‘技術’,而是‘靈魂’?!睏類鸾忉尩?,人類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不完美的真實瞬間——一次氣息的輕微顫抖,一個即興的裝飾音,一句帶著哽咽卻情感爆發的演唱。這些細微而不可預測的瞬間,才是直擊人心的關鍵。
AI技術不會只是音樂綜藝的“點綴”,而是會重塑其制作與觀看模式,開啟“人機共創”的新敘事時代。楊愷描繪了這樣的未來圖景:選手不再僅僅是歌手或樂手,而是升級為“音樂導演”,他們用AI打造最具個人風格的作品。觀眾欣賞的不再只是歌喉,更是選手作為“音樂總監”的創作思維和獨特品位。節目的表現空間也從“舞臺”延伸至“創作后臺”,選手在AI工具前的選擇、嘗試、靈感迸發的瞬間,都將成為節目內容,全方位展現藝術創作的魅力。“節目的終極價值在于回答:在機器無所不能的時代,什么才是人類獨一無二的珍貴?是那些無法被計算的情感、抉擇和靈魂的碰撞?!?/p>
未來,AI音樂將進入更具創造性和交互性的新階段。多元化復合發展正成為時代和市場需要的人才特質,音樂產業也將因AI的出現催生一系列新興職業。楊愷預測,“音樂編輯”等行業將迎來巨大發展潛力。“合理運用AI創作,取其精華并改進不足,將個人特色與AI科技結合,這種融合產生的作品藝術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當真假音在舞臺上交織,當地方小調與全球流行樂對話,這些節目不僅提供了娛樂,更成為解讀當代中國社會的情感文本。隨著技術發展和觀眾口味變化,音樂競技節目仍在不斷進化,但始終不變的,是對優秀音樂作品與真摯情感表達的永恒追求。
(責任編輯: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