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醉
這兩天,2025北緯30°短片周組委會正忙著籌備短片“出訪”計劃。從下個月起,《一刻·寧波》《獨唱團》《錦鯉,錦鯉》等從全球“海選”出的20余部短片將陸續走進國內近十所高校展映,并同步啟動海外推介計劃。
北緯30°短片周已連續舉辦13屆,是被國際短片聯盟認可的國際級短片電影平臺。今年短片周由國際短片聯盟和中國電影基金會新媒體影視人才發展專項基金指導、寧波市委宣傳部等單位主辦,征集到來自181個國家和地區的3624部短片,首次覆蓋6大洲,國際化參與度、短片投稿總量均創歷史新高,短片數量較2024年激增3.6倍。
短片雖“短”,卻是影視創作的起點,凝聚著導演對敘事、影像語言和情感表達的極致追求,也是他們嶄露頭角、積累經驗的跳板。從這個意義上看,3624部短片提供了一個觀察未來影視生態的放大鏡。
青年導演想和世界“談談”
在今年短片周的展映中,由中國“00后”青年導演溫柏高執導的短片《錦鯉,錦鯉》掀起熱議。
導演溫柏高以自己家鄉潮汕的傳統村落、夕陽下的韓江邊等地域意象為“劇場”,上演一個普通家庭因已故母親的“托夢”,而經歷看似啼笑皆非實則殊途同歸的一天。
盡管故事融入的潮汕民俗風情,對觀眾來說有點陌生,但導演溫柏高一再強調:“家鄉是一個我無法回避也最具生命力的空間。”他試圖通過充滿地域特色的視角,去觸及家庭關系的緊密聯結、年輕一代面臨的現實困境等深層次情感。
“這不僅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更是一種‘自我’凝視與文化表達的新嘗試。”短片周評委會這樣點評。
同是參賽短片,《三次慟哭》里,演員伊恩在愛爾蘭鄉村扮演了非常規的職業送葬者角色,一次次“巡回”演出中,伊恩的“冷漠”發生改變;短片《獨唱團》中,一名五年級男孩,在是否接受集體要求、裝扮成女孩上臺參加合唱的掙扎與選擇中,完成內心的成長……兩者也展現了特定情境下個體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短片周組委會從3624部作品簡介中提取關鍵詞,“自我”位居首位。這些青年導演的鏡頭對準自身或對身邊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反映出家庭關系的撕裂與修復、青少年的心理困境、民族與地域文化傳承等私域議題,尤其是聚焦鄉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者、殘障社群的作品占比高達31%。
全球文化多樣性孕育著無限的創作潛能,有太多值得挖掘和呈現的“地方”。在制作人、國際發行公司赤角創始人謝萌看來:“國際影片和中國影片放在同一單元里交流競賽,是短片周最富價值的地方。”全球化背景下,在差異中尋求共鳴、收獲共振與共識,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珍貴。在這種思考推動下,更多的青年導演選擇用成本較低、形式多樣的短片作為表達工具,這讓他們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談談”世界。今年短片周投稿數量激增3.6倍,也印證了這一趨勢。
從細處看,短片周創作者生態呈現結構性升級,95后成為主力軍,學生作品占比從往屆主導地位降至39.8%,非學生作品占比躍升至60.2%;創作者平均年齡由25歲增至28歲,近70%擁有專業影視背景,40%團隊具備長片經驗或國際獲獎履歷。
成熟創作者甚至“職業選手”的密集涌入、深度參與短片創作,無疑讓“談談”更具聲量,而這實際上是在為未來影視生態培育創新的種子。
在這種氛圍之下,全球視野的合作與創造也漸成新趨勢。比利時導演約翰內斯·德容創作的《深淵》,獲今年短片周年度實驗短片提名。導演在分享會上介紹:“這是一部他和好友兩人‘說走就走’的作品,拍攝在冰島,配樂創作在墨西哥,展映來到了中國,可以說非常國際化!”
數據顯示,今年短片周國際投稿量2675部,增長率高達1110%,可見,影像創作正在突破地域與文化的邊界,走向更加開放、跨界且充滿未來性的新階段。
讓更多優秀短片被看見
“我在這里獲得至關重要的一筆‘投資’……”在2025北緯30°短片周“光影歸來共創未來”歷屆主創分享會上,導演姜曉萱的分享觸動許多青年創作者。
兩年前,姜曉萱憑借短片作品《馬冢》,站在2023年北緯30°短片周“金螺榮譽”盛典的舞臺上,收獲最高榮譽——年度金螺短片。
彼時,姜曉萱正緊鑼密鼓拍攝首個長篇作品《一匹白馬的熱夢》,《馬冢》獲得“榮譽扶持”6萬元,成為她完成新作品的重要“投資”。事實上,這筆“投資”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被看見和認可的力量。
姜曉萱從小在內蒙古的馬場里長大,《馬冢》便是圍繞著她從小耳濡目染的“馬”的故事展開的。拍攝時,她正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剛剛大學畢業,社會和家庭的聲音都強調“穩妥”的職業選擇。正當她準備簽約北京一家公司時,好消息傳來,《馬冢》在“國際A類”塔林黑夜電影節大放異彩,隨后又在釜山國際短片電影節、2023北緯30°短片周上攬獲榮譽。
“雖然當時我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但我開始有信心,覺得‘做導演’這件事,或許真的能行。”姜曉萱說,這種信心的建立,促使她繼續完成紀錄片創作,并最終催生了首部長片作品《一匹白馬的熱夢》。今年,該作品拿下第4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華語組最高獎——火鳥大獎。
“一部好的短片,可以打開很多大門。”姜曉萱動情地說。這次,她以“在寧波”學生單元評委的身份“重回”短片周,就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優秀的短片“被看見”。
北緯30°短片周設立了14項“金螺榮譽”以及完整評價體系,充分挖掘優秀短片。每屆盛典之后,相關的海外推廣、展映活動相繼展開,為優秀作品提供更大的曝光空間。
讓短片“被看見”,不能僅僅停留在展示與認可的層面,更需要提供全方位的賦能。
今年的北緯30°短片周在這方面進行了新探索:8場主創交流會,匯聚了30余部精選短片,來自克羅地亞、英國、加拿大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創作團隊與現場觀眾進行了深入交流;短片周還邀請了重量級導演謝飛、關錦鵬開設大師班,并由郁笑灃、張家魯等資深從業者參與短片產業沙龍,為青年導演提供了從創意到項目落地的全過程指導……
“短片周已經舉辦了13年,基礎很好,現在正是往深度發展的好時機。”資深電影制片人、策劃、出品人、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院長郁笑灃,連續兩年擔任短片周評委,他的這一觀點,精準指出短片平臺未來發展的關鍵。他建議:“增加一些能讓短片落地的創投單元,比如訓練營、劇本甚至長片創投等,作為深入扶持青年電影人的一個措施。”
這番建議,為短片周勾勒出一個更具前瞻性和系統性的扶持藍圖:將有潛力的短片項目與資本、市場對接,搭建創意轉化為現實的“直通車”,成為推動電影產業的持續創新與發展的一股重要導向力量。
城市如何成為影視“主角”
今年8月,北緯30°短片周組委會發布一則特殊的招募啟事:尋找灘簧曲藝人、會說寧波話的保潔阿姨等普通市民參演短片周先導片《一刻·寧波》。短短5天,報名表如雪片般飛來,短片未開拍,便“先聲奪人”。
片中,導演黃榕齊將鏡頭對準天一閣的磚瓦、三江口的波濤、老外灘的燈火,這些地標建筑在致敬經典電影片段的敘事中“活”了起來。他強調:“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穿梭于不同時空的‘劇中人’,在碼頭工人、戲曲藝人等角色中觸摸城市的厚度。”
“全程在寧波取景,起用寧波本地團隊,以寧波視角講述寧波故事。”黃榕齊這位土生土長的寧波人,2022年以短片《秋來秋去》斬獲年度學生作品榮譽,他坦言,“我一直想為家鄉寧波拍片,讓世界看見寧波的同時,也讓寧波看見世界電影中的自己。”
這一想法與北緯30°短片周組委會一直在謀劃的“拍寧波”設想不謀而合。這背后關乎“城市如何成為影視‘主角’”的深度思考。
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寧波第一家自主制片電影公司、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聲影片等多個“第一”,都與寧波籍影人有關。這份深厚的電影基因,為當下寧波提出打造“影視之城”、通過影視傳播城市形象提供支撐。正如北緯30°短片周組委會相關負責人所言:“這不僅僅是流量的競爭,更是實現文化內容突破和中國故事向全球傳播的關鍵窗口。”
最近,2025北緯30°短片周海外巡回展映,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這是短片周每年的“重頭戲”之一,以短片為媒介,借助海外展播平臺和資源,提升寧波在海外的“能見度”。
組委會給出一組數據:去年,22部短片周精選短片,在海外5個國家進行了展映,作品展播次數達55次,海內外媒體報道485篇,輻射37個國家和地區1000多萬受眾。
“全球大概有1萬到1.5萬個短片電影節,短片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作為北緯30°短片周“在寧波”學生作品單元發起人,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傳播系系主任菲利普·杰拉德在兩年前提出增設“在寧波”學生作品單元,為有天賦但缺乏專業技能的學生提供國際化的競技舞臺,今年有兩部學生作品上榜。
“我們學校在不斷加大對數字影像制作領域的投入,為寧波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硬件支持。”菲利普·杰拉德說道。最近,他們學校剛剛被批準增設數字影像制作碩士生項目,另外,學校新建的蘋果實驗室、動捕工作室、視聽實驗室等基礎設施也即將投用,還與短片周共建了短片庫等。在他看來,這些投入不僅服務于教學,更旨在挖掘和培養本土影視人才,助力寧波影視產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