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至7月份,鐵路貨運量創出歷史同期新高,重點物資運輸保障有力,為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1至7月,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23.31億噸、日均裝車18.33萬車,同比分別增長3.3%、4.1%。
鐵路貨運作為經濟運行的“風向標”,其穩步提升的運輸規模與持續優化的服務模式,不僅體現了國家戰略部署的深入實施,更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
貨運規模穩健增長,凸顯國民經濟支撐能力持續增強。鐵路貨運體系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其運輸效能直接關系到全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前7個月,全國鐵路系統在極端天氣頻發、能源保供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實現煤炭運量11.96億噸、電煤8.16億噸,有效保障了電廠存煤處于合理水平,為迎峰度夏能源供應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礦建材料、冶煉物資與糧食分別實現13.6%、8.2%和12.7%的顯著增長,反映出基建投資企穩向好、工業生產回升加速、民生保障有力有序的良好態勢。鐵路貨運數據飄紅,不僅是運輸戰線廣大職工攻堅克難的成果,更是宏觀政策精準發力、市場預期持續向好的直觀體現。
重點物資運輸提質增效,展現鐵路系統服務國家大局的使命擔當。面對暑期用電高峰和極端天氣考驗,各地鐵路部門科學調度、深挖潛能,推出多項針對性舉措提升運輸效率。新疆鐵路開辟疆煤外運綠色通道,實現萬噸列車裝車時間壓縮至2小時以內;山東日照實行電煤運輸“優先檢車、隨到隨檢”,列車在站停留時間大幅縮短;廣西欽州港通過流程再造,將新能源汽車卸車時長壓縮至原來的三分之一,極大提升了“中國制造”出海的聯運效率。這些變化背后,是鐵路系統堅持以國家需要為導向、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刻轉變,也是基礎設施硬實力與運營管理軟實力雙提升的生動實踐。
服務創新與融合拓展,助推物流體系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今年以來,鐵路部門積極推進“運費貸”“物流總包”“多式聯運一單制”等新型服務模式,有效促進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和服務品質提升。“運費貸”已在多個省市推廣,累計授信額度超過214億元,為中小物流企業緩解資金壓力;物流總包簽約運量達12.75億噸,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有序實施;鐵海聯運集裝箱運量同比增長17.1%,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增幅超過75%,鐵路與航運、公路等運輸方式深度融合正在形成合力。這些創新實踐不僅優化了鐵路自身運營生態,更帶動了整個物流行業向集約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鐵路貨運是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良好發展態勢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強大經濟發展韌性的鮮明印證。當前,全國鐵路系統正在加快推進運輸結構調整、發展多式聯運、提升國際物流能力,進一步增強鐵路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干作用。展望未來,隨著一系列提質、增效、創優的政策措施落地顯效,鐵路物流必將在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作出更大貢獻。(雨泉)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