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首列“渝新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站緩緩西行,在亞歐大陸上劃下第一條連接東西的鋼鐵線段。如今,這道線段已演化為一張覆蓋亞歐26國232個城市的物流網絡。從2011年的開行伊始,到如今累計開行11.86萬列的規(guī)模,中歐班列完成的不僅是數量的增長,更是一場從“連線成片”到“織網結鏈”的系統性智慧躍遷。
通道升級,從線段到網絡持續(xù)進化。中歐班列開行伊始,只是點對點的“連線”。2011年首列中歐班列從重慶駛向德國杜伊斯堡,這條單一的“線段”便開啟亞歐鐵路運輸新紀元。隨著更多城市加入,各地紛紛開辟自己的線路,“連線”逐漸變成了“成片”。而真正的躍遷發(fā)生在“織網結鏈”階段。中歐班列從最初的一條鐵路線,發(fā)展到如今東、中、西三條主干道并舉,跨里海、跨黑海等南向新路徑不斷拓展,并且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沿海港口無縫銜接。與之匹配的智能系統,能夠根據客戶需求推薦最優(yōu)路線,實現從物理聯通到智能調度的升級。這種立體化通道格局,讓國際物流鏈的韌性得到顯著增強。
模式創(chuàng)新,讓“樞紐對樞紐”接續(xù)重構?!翱椌W結鏈”的結果,不僅是線路的增加,更是運營模式的根本變革。在新疆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返程班列換裝平均2小時即可完成;在陜西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口岸換裝時效從以往的三四天壓縮至3小時。效率躍升的背后,是“樞紐對樞紐”新模式的興起。譬如,2023年以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相繼在對方境內投運現代化物流場站,使得兩國鐵路和海關部門實現在線協同辦理業(yè)務,大幅壓縮班列在口岸的停留時間;而在今年6月,隨著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落成投用,“重箱去重箱回”的循環(huán)模式成為現實。
數字賦能,映照從“車流”到“數據流”的蛻變。在內蒙古滿洲里口岸,昔日堆疊如山的紙質單證已被95306“數字口岸”系統取代。通過優(yōu)化整合車底掃描、輻射探測、軌道衡稱重等設備,每車廂信息采集可在平均2秒內完成,整列操作時間從過去的10分鐘縮短至1分鐘以內。而更值得稱道的,則是全程時刻表班列的開行——它讓運行時間不確定、無效停留多等問題迎刃而解,各國鐵路部門可以共享信息,確??诎陡咝Q裝,實現“客車化”精準運營。
價值升華,物流通道升格為產業(yè)經緯。“織網結鏈”,織就產業(yè)協同的“經緯線”。在西安浐灞國際港的智能化車間內,機械臂有序作業(yè),平均每20秒就有一臺洗碗機組裝完成。這些產品從投產至今,已有近24萬臺白色家電通過中歐班列運往中亞、歐洲等地。類似的產業(yè)集聚效應正在多個樞紐城市顯現。西安愛菊糧油工業(yè)集團依托中歐班列在哈薩克斯坦建設種植基地,在阿拉山口與西安布局加工園區(qū),實現海外種植基地與國內消費市場的精準對接。在烏蘭察布,中歐班列帶動進出口貿易及相關產業(yè)快速增長,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更引人注目的是,廣鐵集團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實踐,為這場智慧躍遷提供一個生動的注腳。通過創(chuàng)新推出“中歐班列+跨境電商”運輸模式,優(yōu)化口岸換裝流程、壓縮查驗時間,班列全程運輸時效較傳統海運提升50%以上。
從一條條孤立的“線段”,到一片片相連的“網絡”,再到如今高效協同的“鏈條”,中歐班列于翻山越嶺間完成了自身的智慧躍遷。(張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