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曾經,聲聲駝鈴在古絲綢之路上回響,連接起東西方文明。如今,陣陣汽笛在鋼鐵軌道上轟鳴,中歐班列這支“鋼鐵駝隊”飛馳在亞歐大陸。
變的是載體,不變的是精神內核。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在中歐班列上得到了生動體現。
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今天,奔馳的中歐班列繼承著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它跨越亞歐大陸,不帶有任何地緣政治圖謀,而是致力于共同發展。“中歐班列開行以來,保持安全穩定暢通運行,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有力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在第二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上,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齊聚西安,共商發展大計。這一幕,恰似當年絲綢之路上各國商賈云集的盛況在現代的重現。
真正的開放包容,體現在中歐班列從“一條線”到“一張網”的演進過程中。
2011年,首列“渝新歐”班列從重慶發出時,還只是連接兩地的單一線路。如今,中歐班列已形成東、中、西三條主干道并舉,跨里海、跨黑海等南向新路徑不斷拓展的立體化通道格局。這種變化不是中國的“獨角戲”,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創新合作模式,相繼在對方境內投運現代化物流場站。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的投運,標志著中歐班列傳統“接力棒式”的運輸模式升級為“樞紐對樞紐”的全面合作。
互利共贏,是絲路精神最鮮明的底色,也是中歐班列最根本的追求。在西安浐灞國際港,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里,機械臂有序作業,平均每20秒就有一臺洗碗機組裝完成。這些產品通過中歐班列運往中亞、歐洲等地,實現了“中國制造”的走出去。與此同時,“全球好物”也沿著這條通道走進中國百姓家。哈薩克斯坦的面粉、吉爾吉斯斯坦的蜂蜜、格魯吉亞的紅酒、俄羅斯的果汁和紅腸……這些“異域特產”乘著中歐班列而來,豐富了國人的餐桌。通過中歐班列,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面粉7天就能運到西安,比原先快約18天。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讓沿線各國人民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福祉。
從駝鈴到汽笛,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絲路精神的內核;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開放共贏的追求。面向未來,中國愿同各方秉承絲路精神,積極溝通合作,推動中歐班列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更好促進亞歐大陸經貿往來和交流互鑒。絲路精神,穿越千年,歷久彌新。從回蕩在沙漠的聲聲駝鈴,到響徹亞歐的陣陣汽笛,開放共贏的精神內核始終如一,并將繼續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這條鋼鐵絲路上,各國攜手同行,必將共同開創更加繁榮美好的未來。
作者:李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