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殷高峰
儲能賽道發展提速。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1億千瓦,與“十三五”末相比增長超30倍,裝機規模占全球總裝機比例超過40%,躍居世界第一。
儲能作為光伏、風力等新能源發電的重要消納方式,已經成為光伏龍頭企業重點布局的賽道。
近日,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的信息顯示,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基綠能”)擬通過股權收購、增資入股及表決權委托等多重方式,取得蘇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約61.9998%的表決權,實現對這家儲能“獨角獸”企業的單獨控制。
至此,去年光伏組件全球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光伏龍頭企業已經全部入局儲能賽道。
“由于風光新能源資源分布與電力需求存在空間上的錯配,同時,風光新能源發電存在不穩定性,隨著光伏裝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光伏發電的消納面臨挑戰,近兩年的棄光率也開始明顯上升。”西安工程大學產業發展和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王鐵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儲能已經成為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保供水平的一個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光伏裝機規模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儲能能夠有效解決光伏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問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這一背景下,“光伏+儲能”成為光伏龍頭企業的標配。
除隆基綠能外,一直深耕多晶硅、電池及組件領域的光伏龍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威股份”)在今年6月份也悄然布局儲能。通威新能源科技(金堂)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26日成立,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儲能技術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等。
而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能源”)、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澳科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合光能”)等龍頭亦早已入局儲能賽道。Infolink數據顯示,晶科能源位列2024年全球光伏組件出貨榜榜首,晶澳科技和隆基綠能并列第二,天合光能位列第四,通威股份位列第五。
“光儲融合已成為能源轉型的必然趨勢,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路徑。”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光儲一體化項目將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從“輔助電源”升級為“主力電源”。
“目前光伏發展的一個瓶頸就是消納,如果儲能與光伏結合,則光伏的棄電率會大幅降低,光伏的市場空間就會進一步打開,并進一步帶動儲能的發展。”屈放表示。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促進新能源消納和調控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協同高效的多層次新能源消納調控體系基本建立,持續保障新能源順利接網、多元利用、高效運行,新增用電量需求主要由新增新能源發電滿足。滿足全國每年新增2億千瓦以上新能源合理消納需求,助力實現碳達峰目標。
在王鐵山看來,這一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重心已經從追求裝機規模轉向全面提升消納能力,這為包括光伏、儲能在內的整個新能源產業鏈進一步拓展了發展空間。
在日前舉行的“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光伏與儲能產業大會暨光伏與儲能產業投融資論壇”上,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呂建中表示,光儲行業正處于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節點,光儲一體化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25年,光儲充一體化市場規模達約5000億元,在2030年預計將突破2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
“光儲一體化是新能源需求側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隨著技術突破和政策支持,光儲一體化有望成為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屈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