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五年,1825個日夜,是一段足以重塑一座城市肌理與氣質的時光。當杭州的城市能級不斷跨越,當百姓的生活場景持續蝶變,每一份向前的力量背后,都閃爍著杭電人堅定身影,浸潤著杭州電網默默的守護。
五年,我們邁過杭電110周年歷史節點,見證“八八戰略”與“電等發展”理念實施二十周年的深遠布局,領先打造國家電網戰略落地“先行示范窗口”和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主陣地,實施“強基固本、隊伍登高”行動夯實發展根基,在服務杭州建設世界一流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征程中,書寫了一份“三個高質量發展”的亮眼時代答卷。
即日起,我們將推出“十四五的杭電答卷”系列報道,共同回望那些專屬于杭電人的閃光足跡,解讀堅強電網的硬核支撐,講述優質服務背后的溫情故事。
9月22日,在淳安金峰鄉的“小青柑”共富工坊里,生產線正平穩運行,空氣中彌漫著柑果與茶葉交融的獨特香氣。“自從2023年供電公司幫我們增容后,用電一直很穩定,生產再也沒卡過殼。”工坊負責人方曉國看著運轉的設備,語氣踏實,“以前看天吃飯,烘干周期長,品質波動大。現在,可靠供電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什么時候想生產、生產多少,心里都有底了。這就是我們敢接大訂單的底氣!”
這小小的青柑,折射出“十四五”期間,國網杭州供電公司以“電助共富”為筆,在杭州廣袤鄉村繪就的現代化圖景。電,不再僅是照亮屋舍的能量,更已成為激活產業、守護生態、溫暖人心的關鍵力量。

▲國網淳安縣供電公司員工在“小青柑”共富工坊檢查用電情況。余麗艷 攝
共富之路,電力先行。鄉村振興,首先要破解“七山二水一分田”帶來的供電瓶頸。
6月25日,全長約37公里、輸送能力達60萬千瓦的220千伏嚴州—龍隱線路工程投運。它將建德、桐廬、淳安三縣電網緊密相連,形成可靠的“目字型”環網,區域供電可靠率躍升至99.999%以上。這如同為杭州西部區域打通了“能源任督二脈”,整體供電能力提升200萬千瓦。

▲220千伏嚴州—龍隱線路工程。湯晨 攝
大動脈暢通,毛細血管也需強健。在“中國山核桃之都”臨安龍崗鎮,隨著堅果產業騰飛,原有線路難堪重任。2024年8月,一條嶄新的10千伏線路從110千伏龍崗變引出,與原有線路“手拉手”互聯,為這座年加工全國超75%山核桃的食品城上了“雙保險”。
五年來,杭州電網這樣“固本強基”的工程多達1262個。最直觀的變化是數據:杭州農網戶均停電時長從“十四五”初期的56分鐘大幅壓縮至6.74分鐘——這意味著,一場重要的線上會議、一鍋精心控制的炒茶,幾乎不會再被意外停電打斷。這張日漸堅強的網,是鄉村一切現代化夢想的起點。
有了可靠的電網,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在鄉村展開:用高效、清潔的電能,替代傳統的柴、煤,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守住綠水青山。
在富陽拔山村,萬畝茶園一片翠綠,卻不見昔日柴火繚繞的景象。“過去炒茶,得先準備一屋子的柴,屋里煙熏火燎。”2022年8月24日,茶農陳淑堂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用上電動炒茶機后贊不絕口:“現在按鈕一按,火候精準,屋里只有茶香沒有煙。”今年開茶季前,供電公司精準新增一臺400千伏安變壓器,護航茶葉年產值沖上1.3億元。拔山村收獲了“金山銀山”,也留住了“綠水青山”。

▲國網杭州市富陽區供電公司員工在拔山村了解茶農用電需求。黃輝 攝
這條綠色之路,形式多樣。在“千萬工程”源起地蕭山梅林村,258千瓦分布式光伏在村民屋頂上熠熠生輝,年發電超16萬度,減碳約94噸。村里更創新開展“漁光互補”,實現“水下養魚、水上發電”,并配置25個充電樁,自給自足、降本增效,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11萬元,為村民節省15%的充電支出。
從桐廬的全電民宿帶,到余杭百丈鎮的低碳鄉鎮,電能替代戰略遍地開花。“十四五”期間,杭州共建成733個電炒茶項目、733家全電民宿、20個全電景區。綠色,已成為杭州鄉村共富之路最動人的底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五年來,國網杭州供電公司統籌可再生能源與鄉村負荷增長,助力鄉村電氣化轉型,共投運“光伏+農業”工程16個,推廣電氣化大棚項目196個,電炒茶項目733個,打造全電景區20個、全電民宿733家,鄉村電氣化、低碳化水平全國領先,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共富,不僅是物質的充盈,更是服務的普惠和情感的貼近。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將服務送到村民指尖、家門口甚至心坎上。
在余杭區樺樹村,新揭牌的電力驛站成了村民鐘先生的“驚喜”。“以前辦電要跑供電所,現在家門口就能解決!”他新買電動汽車,充電樁安裝業務在驛站輕松辦理。五年來,89座這樣的電力驛站如繁星落于村鎮,通過“智慧云終端”,讓村民辦電“一次都不跑”。
在下姜村,關愛以數字形式流淌。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創新推出“電力關愛碼”,為獨居老人家庭提供用電安全監測和遠程關懷。同時,“慧農幫”助富示范點搭建全國銷售網絡,讓淳安特產走出深山。
這一切的高效與溫情,源于底層服務的重塑。國網杭州供電公司打造數智型“六好”供電所,推動營配融合,實現“一班人馬,一管到底”,讓電力網格深度融入鄉村治理網格,故障處理時長大幅下降60%。
供稿:康傲(啟明學社融媒分社)
(責任編輯:王婉瑩)
手機看中經
經濟日報微信
中經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