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環境促進消費 “食”力護航 “安”心萬家 四川省成都市高標準打造“放心吃”消費場景
■本報記者 劉銘
餐廳后廚高清攝像頭直播;“陽光車間”讓食品好吃看得見;“食安巴士”駛入企業、校園、檢測機構……這是四川省成都市打造“放心吃”場景中的典型畫面。
今年6月,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全面啟動“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護專項行動,實行政府監管、企業主責、行業自律、公眾參與“四位一體”協同共治,切實解決群眾關切的食品安全問題。高標準打造餐廳、景區、學校、商超等六大類“放心吃”場景。創新治理理念模式,使食品安全治理“可體察”、具體場景“可體驗”、食品安全水平“可感知”,讓“在成都,放心吃”成為城市新名片,為成都大力提振消費提供強大動能。
“放心吃”守護美食之都
成都素有“國際美食之都”的美稱。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升“國際美食之都”的美譽度和消費者滿意度,營造安全、放心、舒心的食品消費環境,成都市食安委全體會議審議通過并印發《“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守護專項行動方案》,明確重點工作任務、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
7月11日,由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組織的“在成都,放心吃”專題培訓座談會拉開了行動序幕。成都農產品供應鏈協會及部分食材配送商參加座談,與會食材配送商結合自身給學校、醫院等單位食堂的配送工作分享經驗。成都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工作人員圍繞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典型案例、食品采購與儲存規范、配送風險防控等內容展開詳細講解,剖析常見問題與隱患,提出解決方案。
專項行動聚焦學校食堂、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深入整治食品添加劑濫用、制售假劣肉制品、中小學校園食品、外賣食品等7類突出問題。截至10月底,成都市共檢查食品生產經營者2.8萬余家,發現風險隱患6800余個,督促限時整改。加強水發食品監管,全覆蓋檢查雙流白家等5個批發市場288家水發食品經營者,督促嚴格落實主體責任,禁止非法添加;召集5個批發市場召開工作現場會,提升規范化經營水平。
7月至9月,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對集中用餐單位食材供應商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以學校食堂、醫院食堂、養老機構食堂等集中用餐單位的食材供應商為重點對象,通過實地查看硬件設施、倉儲條件,檢查管理能力以及設備配送情況,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從食品安全管理、基礎設施管理、原料控制及采購管理等6個方面逐項打分,嚴格核驗供應商的履約能力。
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公安局協同聯動,實施食用農產品源頭治理,加強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對問題豬肉線索組織研討、開展全面排查,嚴防病死豬肉或私屠濫宰豬肉流入市場。截至10月底,成都市本級食用農產品完成評價性抽檢1358批次,總體合格率為99.78%。
強化行刑銜接,嚴厲打擊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以假充真等違法犯罪行為。截至10月底,成都市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3925件,罰沒862萬余元,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生產經營有毒有害食品、用廢棄油脂作為原料生產加工食品等案件21件。
據了解,此次專項行動堅持風險嚴控與高效治理并舉,智慧賦能與模式創新并行,場景建設與機制創新協同,社會共治與多元參與聯動,全市食品市場環境得到有效凈化,推動全市餐飲服務舉報量實現連續3個月顯著下降,環比累計降幅超過25%,外賣投訴舉報同比下降超10%。
打造“放心吃”場景330個
在專項行動中,成都市市場監管部門重點打造餐廳、景區、學校、商超等六大類“放心吃”場景,截至目前,已打造了以錦里、都江堰南橋為代表的“在成都,放心吃”典型場景330個。
打通“互聯網+明廚亮灶”智能預警和“一店一碼”信息渠道,實現103家試點餐廳食品加工制作全流程可追溯監管;組織餐廳開展制作加工過程“零添加”承諾,自覺抵制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
強化重點景區執法力量配備與常態化巡查,完善旅游消費糾紛快速調處與先行賠付機制。引導商家組建區域自律聯盟,推行“碼”上服務。消費者掃碼反映問題后,執法人員30分鐘內即可抵達現場進行調處。該機制已覆蓋都江堰南橋、錦里等45個重點景區。
升級“互聯網+明廚亮灶+AI”監管,采用人臉識別、智能晨檢、庫房溫度自動檢測調節等模式,實現校園食品制作全過程數字化閉環管控。全市4502家學校食堂均實現“明廚亮灶”,西南財大、成都七中等36個學校食堂率先引入“互聯網+明廚亮灶+ AI”智慧管理系統。
引入AI視覺識別系統,自動抓拍違規操作,實時推送預警,形成“智能巡查—實時整改—效能反饋”閉環機制。設立“陽光廚房”直播專區,消費者“零距離”查看商戶后廚加工全過程,3000余家商戶參與“后廚直播”,每天近15萬名用戶在線圍觀。制定《成都市無堂食外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指引》,聘任外賣送餐員擔任流動食品安全監督員,建立“隨手拍、隨時報”反饋機制。
推行“食品安全一碼通”,整合企業證照信息、監督檢查記錄、風險等級評定、主體責任落實等多項功能,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在69家大型連鎖商超設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品質食品專區,嚴格執行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確保食品來源可溯、質量可靠。
引導全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積極參與“成都產,放心買”品質提升活動,在34家企業中建成37個“陽光車間”。
食品安全水平“可感知”
在都江堰景區核心商圈,由480余家食品經營商戶自發組成的商家聯盟已成為景區治理的新樣板。通過創新“政府引導+聯盟自治+商戶自律”的“三位一體”治理模式,打造出游玩無憂、消費透明、食安可溯的景區餐飲新場景,今年上半年投訴量大幅下降55.95%。
“在焦老三手工糕點、文芳齋等傳統作坊后廚,每個操作臺都貼著標準化流程圖,食品安全‘看得見’。”南橋社區商家聯盟管理協會黨支部書記周仕濤告訴記者:“鼓勵商家明廚亮灶,推出精細化菜單。”
10月23日,一輛滿載53名師生代表的“在成都,放心吃”食安巴士,駛入Meco果茶工廠和成都市食品檢驗研究院,探尋“在成都,放心吃”背后的科學密碼。
走進Meco果茶工廠的“陽光車間”,師生們透過玻璃見證一杯杯果茶的“安全誕生記”。自動化設備、無菌灌裝線、機械臂……智能化管控貫穿每一個環節。師生們還打卡了果茶出廠前的自檢環節與留樣間,實地體驗“成都產,放心買”背后企業的嚴格自律與風險管控。參觀完果茶工廠,食安巴士駛往成都市食品檢驗研究院,助力師生們了解“放心吃”食安知識。
食安巴士活動是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展示“在成都,放心吃”建設成果的重要活動之一。9月17日的首班“在成都,放心吃”食安巴士搭載成都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等走進四川天味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陽光車間”。食安巴士通過沉浸式體驗,強化公眾對“在成都,放心吃”的認知與信任,讓“看得見、摸得著、可感知”為全民參與的食安共治共享格局注入新的實踐活力。
據介紹,目前成都市已遴選培育34家標桿企業,指導建成37個透明參觀走廊,覆蓋調味品、乳制品等多個品類;食安巴士、探廠研學、食安偵探等沉浸式開放活動累計舉辦近400場次,吸引超萬人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