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高速集團承德分公司指揮調度中心,值班工程師輕點屏幕,即可實時查看數公里外隧道內通風、照明、消防等數百項設備運行狀態,實現遠程排查。如遇突發火情或事故,系統自動進入應急模式:警報響起、車道關閉、排風機啟動、逃生指示燈點亮,一系列操作通過“一鍵管控”迅速完成。
這一整套智能化的隧道管控流程,源自基于開源鴻蒙打造的智慧隧道解決方案,使隧道管理從“逐一手動”躍升為“遠程可視、可管、可控”。 目前,全國已有11個省份、88條高速公路完成開源鴻蒙智慧化改造,覆蓋47座隧道、395座收費站,為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樹立了新范本。

痛點破局:從“信息孤島”到“萬物智聯”
近年來,全國高速路網已近飽和,新建速度放緩,重心轉向智慧化提升和存量運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速公路隧道的機電系統普遍存在底層架構老舊、設備品牌眾多、業務系統各自為政、信息無法互通等問題,導致設備間缺乏有效的聯動與協作。機電設備巡檢高度依賴人工,不僅任務繁重、效率低、成本高,還難以及時發現故障。突發事件響應也常常滯后,影響通行安全。傳統的隧道改造方案多聚焦于上層互聯,底層技術架構卻始終難以打通,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上述頑疾。
為此,河北高速集團聯合華為與深開鴻共同打造了“冀鴻”項目。該項目以開源鴻蒙系統技術為核心,通過統一架構、統一系統、統一數據,賦予隧道機電設備本質上“互聯、互通和互操作”,這一變革性的進步不僅徹底解決設備間信息割裂的問題,顯著提升隧道的智能化與安全運營水平,也有效降低了運維成本,全面增強了巡檢效率與應急響應能力。

技術革新:開源鴻蒙重塑智慧隧道新體驗
在冀鴻隧道內,機電設備實現了全量開源鴻蒙化。借助開源鴻蒙的分布式軟總線技術,原本“各說各話”的通風機、攝像頭、指示燈等設備,如今可實現統一語言、無縫協同、信息共享,開啟“無障礙群聊”模式,極大提升了隧道系統的聯動效率。
在安全應急響應方面,通過設備狀態感知與智能聯動機制,應對突發事件不再依賴人工逐一操作。系統可全程感知設備狀態,當火災、事故發生時實現秒級響應,系統立即顯示警報,自動關閉車道、啟動排風、點亮逃生燈等全流程操作,真正做到“一屏知全隧,一令控全局”,顯著提升事故處理效率和隧道行車安全性。
運維管理方面,“冀鴻”通過自動化巡檢替代傳統“人海戰術”。設備狀態實時上報,內部故障自動識別與報警,隧道管理人員不再頻繁跑現場,機器自動完成巡查任務,取代了80%人工巡檢工作量。通過生態認證的同規格設備還支持免調試即插即用,設備更換時間縮短90%,緊急故障修復效率大幅提升,改造后設備上線率從56%提升至95%,隧道設備的維護和更新變得更加便捷高效。
在成本管控方面,通過開放架構和生態認證機制,實現多品牌設備協同兼容,降低采購和集成成本;智能化運維手段也有效減少了人力支出和設備損耗,讓隧道智慧化升級真正實現“精打細算”,為行業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

標桿引領:為基建智慧化筑基“中國模式”
目前,“冀鴻”項目已在河北高速集團承德分公司頭道溝隧道落地試點,通過“三硬”實體(冀鴻控制器、冀鴻適配器、冀鴻一體機)與“三軟”系統(冀鴻OS組件、邊緣應用、云端應用)深度融合,對隧道內風機、照明、CO/VI檢測器等24類機電設備進行鴻蒙化改造。項目創新性采用設備利舊策略,硬件上復用既有工業以太環網傳輸通道,接口上兼容原PLC接線端子與供電回路,軟件上通過冀鴻適配器實現非IP設備協議轉換,依托冀鴻控制器構建統一物模型,打通設備數據壁壘。由此構建的自主可控智能機電體系,實現了隧道設備全域“可視、可管、可控”。
北高速集團還與深開鴻、華為共同成立“冀鴻”聯合創新實驗室,制定并推廣高速公路行業開源鴻蒙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培育和建立“冀鴻”合作生態圈。“冀鴻”項目不僅是一個隧道改造案例,更提供了一套自主可控、可復制、可持續的基建智能化底層解決方案,為全國高速公路乃至其他基建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中國經濟網記者 王惠綿)
(責任編輯:朱曉倩)
手機看中經
經濟日報微信
中經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