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首次在不使用任何動物來源材料或添加生物涂層的情況下,成功培育出具有功能性神經網絡的類腦組織。這項發表于最新一期《先進功能材料》的突破性進展,為神經藥物檢測提供了更可控、更人道的新途徑,有望減少甚至替代傳統依賴動物實驗的研究模式。
該技術的核心是一種由常見聚合物聚乙二醇(PEG)制成的新型支架材料。PEG以其化學惰性著稱,通常情況下,活細胞無法在其表面附著和生長,除非借助層黏連蛋白或纖維蛋白等動物來源的生物涂層。然而,這些涂層成分復雜且定義不明確,嚴重影響實驗的可重復性和可靠性。領導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團隊指出,這是現有腦組織平臺的一個主要缺陷。相比之下,新開發的PEG支架通過精巧的結構設計,完全擺脫了對這類生物涂層的依賴。
團隊采用一種創新的微流控技術,讓水、乙醇和PEG溶液通過嵌套的玻璃毛細管流動。當混合物到達外層水流時,其成分會自發分離,隨后一道閃光瞬間固化,將這種分離狀態鎖定,從而形成一個錯綜復雜、相互連通的多孔迷宮結構。正是這種仿生的三維結構,使得原本惰性的PEG材料被供體腦細胞識別并利用,最終構建出具有功能性的神經網絡。
這種多孔結構不僅為細胞提供了附著和生長的物理支撐,其孔隙還能高效循環氧氣和養分,為細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提供了理想的微環境。團隊表示,這種設計更接近真實的腦組織生物學環境,因此能更好地引導和控制細胞行為。一旦細胞在支架中成熟,它們便能展現出供體特異性的神經活性,這意味著可直接在培養皿中,利用來自特定患者的細胞來模擬和研究創傷性腦損傷、中風或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并直接評估針對這些疾病的藥物療效和毒性。
目前,該類腦組織模型的尺寸約為兩毫米寬,尚處于初步階段。未來,團隊計劃擴大模型的規模,以構建更復雜的腦區模型。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將這一技術應用于其他器官。他們的長期愿景是開發一套相互連接的、器官級別的培養系統,以模擬人體內不同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