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促進分級診療。優化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和布局,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推進全民健康數智化建設。分級診療的改革進程已走過十年,讓群眾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我省提升推廣“三明經驗”、深化醫改的重點任務之一。
良性的區域醫療分級診療,應實現“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疾病在基層解決”,急癥和慢性病分類管理,形成城鄉醫療聯動網。如何破解區域醫療發展困境,讓群眾便捷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從制度上打破各級衛生機構各自為政的格局,讓他們成為“一家人、一本賬、一條心”的共同體。“雙向轉診能否順暢運轉,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下級醫院之間的合作和信任。”一位市級醫院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一些基層醫療機構和總醫院之間雖然“形合”卻不能“神融”。要進一步理順醫共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人財物實質性統一管理。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重點推進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協同打造“縣強、鄉活、村穩”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關鍵在人。記者摸底發現,一些基層衛生院存在人才沉下不來、技術水平提不上去等問題,導致患者信任度不足,逐漸陷入被邊緣化的窘境。一方面,要讓人才“留得住”,強化基層醫院人才儲備,讓人才有奔頭、得實惠。推進基層全科醫生的培訓和發展,優化薪酬激勵機制,打通基層醫務人員的晉升通道,為他們創造更多職業發展機會。另一方面,要讓人才“沉得下”,提升上級醫院專家下沉基層幫扶質效。“在家門口掛上專家號”是不少群眾的心聲,“請上級醫院專家帶班帶教”也是許多基層衛生院醫務人員的愿望。組建聯合會診專家資源庫,把專家“約到家門口”,開展跨科室、跨醫院多學科診療。同時,建立激勵機制,打通制度壁壘,讓專家深度參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服務、科室建設和業務帶教,避免“打卡式幫扶”。
全面開展數字醫共體建設,借力數字化轉型,讓“數據跑腿”替代“醫患奔波”。建立數字信息平臺,推進數據互聯互通,打破部門間、地區間、機構間的信息壁壘。記者走訪多地衛生院獲悉,在胸痛、卒中這類急病中,病情信息互通,搶救快速響應,能大幅提升救治概率;而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隨診中,數字健康檔案則讓醫護人員能長期跟蹤、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有基層醫生表示:“高齡患者最揪心,看診時逐條講解病情,還手寫注意事項,但老人常聽完就忘。”為確保患者得到高質量照護,需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實現百姓就醫“一件事、一卡通、一檔查”。同時,以AI、大數據、算法分析等數字技術優化醫院科室建設和醫學專業發展,通過數字醫共體信息互聯,為臨床決策提供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