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2日訊(記者 鞠然)3月21日,“3·15在行動”2025網絡3·15公益活動消費洞察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辦,報告涉及直播電商、營養健康、文旅、廚電等領域。
據介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中國消費者》雜志社牽頭針對消費者關注度高、技術更迭迅速、容易出現消費糾紛的領域開展了消費調查活動,并結合近年來的消費投訴咨詢、消費輿情信息,形成了各相關領域的消費洞察報告。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潘海峰在洞察報告發布會上表示,當前,促消費是各項工作重中之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大力提振消費。“針對消費調查中發現的各類問題,我們要聯合經營者、有關專家學者找出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他說。
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潘海峰在會上發言 中國經濟網記者 鞠然/攝
作為聯合發布單位代表,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張明輝肯定了聯動開展社會調查、消費體察并形成洞察報告的重要意義。“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協組織的職責,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可以深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意見和訴求,能夠為我們制定消費維權策略、向政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提供有力依據。通過消費調查,我們能發現消費市場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及時發布消費警示,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避免權益受到侵害。”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秘書長張明輝在會上發言 中國經濟網記者 鞠然/攝
發布會上,《中國消費者》雜志社相關負責人發布了廚電、文旅、營養健康、直播電商、部分銀行網上商城五大領域的消費洞察報告。
《直播電商消費洞察報告》指出,當前直播帶貨領域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與市場秩序。比如夸大宣傳、貨不對板,虛假評價、誘導消費,知名主播頻“翻車”等情況常見。對此報告給出了系列建議,涵蓋完善法律細則、重塑供應鏈等多方面舉措。
《營養健康消費洞察報告》顯示,超六成參與者購買過營養健康產品,涵蓋蛋白質類、維生素與礦物質類及心血管保健類等,需求多元化。然而,夸大宣傳、誤導消費等問題頻發,尤其是私域直播成為新的消費風險高發區。報告建議企業提升產品質量、規范營銷、加強售后服務,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完善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文旅消費洞察報告》指出,消費者對文旅消費總體滿意度較高,但存在宰客、亂收費、服務質量差等問題。超過3/4的參與者認為市場存在不規范現象。報告建議景區優化管理機制,平臺提升服務質量,并呼吁消費者理性選擇旅游產品和服務,同時保存好維權證據。
“3·15在行動”2025網絡3·15公益活動由《中國消費者》雜志社牽頭,在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導下,聯合北京、天津、河北、江蘇、山東等全國15個省區市消協(消委會)共同開展,旨在推動全國消協組織更有效地履行法定公益性職責,強化消費維權領域的社會監督和媒體監督的合力,進一步引導消費者科學認知理性消費,發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關鍵性作用,弘揚社會正能量。
(責任編輯:朱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