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紅軍 劉空軍
湖南省2025年以工代賑工作現場觀摩會的召開,不僅是對階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對這一制度在新時代獨特價值的生動詮釋。通過“三個突破”的實現,湖南正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以工代賑創新發展之路,為全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以工代賑作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政策,其核心要義在于“授人以漁”。不同于簡單的物質救濟,它以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為載體,讓受助群眾通過參與勞動獲得報酬,既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又提升了自我發展能力。這一制度自1984年實施以來,已幫助數以千萬計的貧困群眾擺脫困境,成為我國扶貧開發史上的重要創舉。
湖南省的實踐充分彰顯了以工代賑的時代價值。2025年,全省爭取中央專項資金創歷史新高,累計獲得22.68億元資金支持,實施項目741個。這些數字背后,是3.64萬群眾通過參與工程建設獲得就業機會,2.75億元勞務報酬直接進入勞動者口袋,3.56萬人接受勞動技能培訓,641個公益性崗位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托底保障。
懷化市作為典型分享了工作經驗。該市今年50個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的以工代賑項目全部采用村民自建模式建設實施,同時簡化項目審批手續,平均開工建設周期縮短45天以上,項目建設節省資金15%以上。這種“造血式”扶貧不僅解決了眼前困難,更培育了長期發展能力。
湖南經驗的可貴之處在于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突破傳統模式,將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到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多領域;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三是突破單一功能,實現就業增收、技能提升、公共服務改善等多重效益。這種創新實踐使以工代賑從單純的救濟手段,升級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工代賑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舉措,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通過組織群眾參與農村道路、水利、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既補齊了發展短板,又拓寬了增收渠道。特別是在應對自然災害、經濟波動等風險挑戰時,以工代賑能夠快速啟動,發揮“穩就業、保民生”的積極作用。
湖南的實踐啟示我們,推動以工代賑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幾個關鍵點:一是堅持需求導向,項目選擇要貼近群眾實際需要;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競爭力;三是完善利益聯結,確保群眾真正受益;四是創新實施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只有將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政策效益最大化。
展望未來,以工代賑在促進共同富裕進程中大有可為。隨著國家加大對鄉村振興的投入力度,以工代賑的實施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我們期待各地能夠借鑒湖南經驗,因地制宜創新實踐,讓這一中國特色扶貧制度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貢獻更大力量。
堅守以工代賑初心,就是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理念。當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自身勞動改變命運,當廣袤鄉村在共同奮斗中煥發新顏,我們就能真正體會到這項制度的深層價值——它不僅給予物質幫助,更傳遞著尊嚴與希望,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