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區陸續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不同地區增長態勢出現分化。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囿于動能減退、通脹固化、銀行業動蕩等因素,經濟增速不及預期。同時,中國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良性經濟循環逐步形成,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更加凸顯。
今年以來,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速普遍欠佳。一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1.1%,顯著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6%,也低于市場預期的2%。歐元區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1%,表現疲弱,其中一季度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停滯不前,環比零增長。英國一季度GDP環比增長0.1%,3月份環比下降0.3%,繼續在衰退邊緣掙扎。此外,日本財務省5月11日數據顯示,2022財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日本經常項目順差比上財年大降54%,連續5個財年減少,且降幅繼續擴大。
居高不下的通脹水平和持續收緊的金融環境,成為限制發達經濟體增長的重要因素。在動能減退的陰翳籠罩下,歐美通脹固化和銀行業動蕩的風險持續上升,經濟衰退的幽靈已揮之不去。
從通脹情況看,近期歐美通脹增速放緩,但整體水平依然遠高于其央行設定的2%這一目標。在歐洲,歐元區通脹率隨著能源價格下降有所回落,但核心通脹率仍在繼續攀升。有分析指出,盡管一些歐洲國家經濟暫時避免衰退,“但高通脹和實際工資下降對許多人來說與經濟衰退沒有區別”。在美國,4月份CPI數據有所下降,但仍遠遠高于2%的通脹目標。物價總體水平高企,不僅侵蝕居民的購買力,更拖累美國整體經濟活動活躍度陷入停滯。
3月份以來,美國和歐洲多家銀行接連“爆雷”加劇市場動蕩,銀行業危機持續發酵。當前,以區域性銀行為代表的美國銀行業正面臨流動性不足、資產縮水等挑戰,而美國聯邦政府債務違約風險加劇也對銀行業造成嚴重威脅,美國“驢象”兩黨的政治賭博一旦失控,勢必造成史無前例的債務違約,徹底引爆已經綁在銀行業身上的定時炸彈。
在歐美經濟危機持續外溢的背景之下,中國與亞非拉地區廣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不斷加強合作,采取措施,積極把握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增長動力轉換帶來的機遇,不斷加強國際政策協調和國際發展合作應對歐美危機外溢,保持了經濟的相對平穩,良性經濟循環正在形成。
5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34.9%,中國繼續成為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報告還預測,亞太不同經濟體的表現將出現分化。亞太地區發達經濟體增長會放緩至1.6%,其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經濟分別增長1.6%、1.3%和1.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將從去年的4.4%提高至5.3%。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研究所日前發布報告稱,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經受住多重挑戰和考驗,盡管新冠疫情、西方炒作抹黑等因素給“一帶一路”帶來挑戰,但從中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再到中東北非等地區,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一帶一路”的報道基調始終正面積極,“顯示發展中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感情難以被撼動”。
當前,全球需求走弱,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歐美銀行業動蕩,給世界經濟形勢注入了更大的不確定性。這種局面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實施后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如今,中國不斷加強與亞非拉廣大地區經貿聯系,彼此間相互促進共同增長的良性循環更加順暢,這對于應對危機、促進全球經濟更加健康增長的意義尤其重大。(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