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央行結束超寬松政策所寄望的有利條件仍未出現。全球貿易增速放緩、美國貨幣政策動向不明、能登地區地震等多重因素持續影響日本經濟。這種局面下,日本央行雖多次釋放鷹派信號引導市場預期,但在具體轉向時機上仍然表現得猶豫不決。
實際消費持續疲軟拖累日本經濟復蘇。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總務省等公布的數據,2023年11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日本實際工資收入同比下降3.0%,連續20個月同比減少;核心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2.5%,連續20個月超過日本央行設定的2%的目標;由于通貨膨脹導致日本工薪家庭實際收入下降,實際家庭消費已連續9個月同比下滑。
工資和價格之間能否實現良性循環,是日本央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在2023年12月貨幣政策例會后表示,“如果工資和價格之間的良性循環加強,并且以可持續和穩定的方式實現價格目標的可能性充分上升,我們可能會考慮改變政策。”這也是日本央行迄今為止釋放的最明確的政策轉向信號。
然而,日本經濟現實狀況難以支撐央行退出超寬松政策的意愿。除了工資和價格之間良性循環遲遲未現之外,新舊挑戰給日本央行帶來的壓力正在增大。
首先,高通脹持續和經濟增速放緩令日本央行左右為難。一方面,高通脹持續令日本國內多方叫苦不迭,不滿情緒不斷積聚;另一方面,日本內閣府去年12月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7%,按年率計算下降2.9%,這是近四個季度內日本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有分析指出,退出超寬松政策雖然有助于緩解日本通脹壓力,但會引起日元匯率加劇波動,并給已現疲態的日本經濟帶來衰退風險。進一步看,國際清算銀行數據顯示日本政府債務與名義GDP的比重已超過220%,利率上升會令日本政府的利息償付壓力迅速攀升。因此,加息或者不加息對日本來講都不容易,這也是日本央行至今難以決斷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貿易前景暗淡對日本經濟的影響逐步顯現。伴隨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回落,貿易逆差縮小,加上入境游客明顯增加,日本經常項目已連續10個月實現順差,看著勢頭不錯。不過,當前外部需求仍然低迷,多個國際機構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整體上不如疫情前;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加劇,紅海航運通道受阻等不確定因素,以及巴拿馬運河等關鍵航線的干旱都對貿易活動形成干擾。日本作為全球貿易大國,很難置身事外。
此外,能登地區地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還在持續。日本主要經濟機構初步估算,這場地震給日本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超過8000億日元,約為日本名義GDP的0.15%左右。同時,由于受災嚴重地區的經濟活動停滯至少要持續兩周甚至一個月左右,再加上對其他地域經濟和相關產業鏈的影響,直接和間接損失可能進一步上升。
日本國內有分析指出,由于經濟數據低迷,日本央行下調2024財年經濟增長預期的可能性正在增加,然而疲弱的經濟增長態勢,又會進一步掣肘日本退出超寬松政策。因此,在1月份即將舉行的貨幣政策例會上,日本繼續“按兵不動”的可能性不小。不過,目前美聯儲和美國市場在是否降息問題上的分歧不斷放大,市場動蕩加大。這種局面下,常常對美國決策亦步亦趨的日本將會如何動作,值得密切關注。(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