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正經歷一定程度“過剩的煩惱”。由于多數畜產品價格低迷,不少經營主體面臨困難。當此之時,要洞察產業發展的時與勢,辯證看待行業的危與機,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畜牧業規模化水平迅速提升,產業素質明顯改善,產量也保持穩定增長,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但是,結構性、區域性、季節性過剩的問題時有發生,尤其是農牧產業結構、畜禽品種結構、區域布局結構等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還要看到,畜牧業發展面臨產能波動、資金壓力、飼料不足、環保壓力等問題,影響產業質量和效益,亟須補齊短板弱項,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關于產能。畜牧業生產周期長,產能易降難升,產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區間有利于產業穩定。從更高站位來看,畜牧業發展的要義是,提升畜產品安全供給保障能力,促進畜產品市場平穩運行,維護養殖者和消費者利益。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既要引導適度放緩擴張節奏,使生產發展與市場需求更好匹配,又要穩住基礎產能,做好逆周期調控,嚴防因長期虧損引起產能過度下降、生產大起大落。例如,對于肉牛和奶牛,眼下要引導養殖場戶推廣節本增效飼養模式,優化調整牛群結構,適度淘汰老齡牛和低產牛。
關于資金。畜牧業發展,離不開金融助力。以奶牛肉牛產業為例,眼下廣大養殖場戶流動資金壓力大,不少養殖場戶面臨貸款難題。但也要看到,我國消費市場巨大,奶牛肉牛產業發展潛力大,市場行情終歸會走出低迷。金融機構要增強信心,把支持奶牛肉牛生產作為推進金融支農的重要抓手,幫產業渡難關、促提升。銀行機構要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不斷貸、不抽貸,防止隨意限貸,積極創新信貸產品;保險機構要不斷優化完善保險產品,幫助其抵御風險、減少損失。很多養殖場戶的資產、技術、管理是過關的,只要能渡過眼下的難關,對金融機構來說依然不失為優質客戶。
關于飼料。飼料成本是養殖成本的大頭。我國養殖業競爭力的短板在飼料,表現在成本高于牧業發達國家。通過飼用豆粕減量替代,2023年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豆粕用量占比為13%,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但從長遠看,飼料原料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牛羊飼草需求保障率不足70%,“草不夠”仍是制約牛羊養殖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應對思路是加快提升優質飼草供給能力,開發特色飼草資源。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耕地應當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但一些地方理解有偏差,片面認為耕地不能種草,飼草種植空間受到擠壓。從大食物觀的角度看,適宜地區合理種草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理,開發鹽堿地建設高標準飼草基地,既能增加優質飼草供給,又能增加后備耕地資源。
關于環保。既要吃到肉香,又要少聞糞臭,這個要求說高也不高,說低也不低,落實起來需要經營主體增加投入。綠色是農業的底色,這句話也適用于畜牧業。糞污是畜牧業的命門,若能解決好,農牧循環、種養結合就會變廢為寶,兼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各地在鼓勵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的基礎上,要鼓勵智能化、綠色化養殖。對一些地方“一刀切”全域限制養殖的錯誤做法要明確糾正。當然,法律對禁止在特定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場、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都有明確規定,這些也要執行到位。
總結起來,夯實基礎才能贏得未來,產業向新才能經營向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