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馬鞍山市和縣得勝河畔,成本華紀念廣場莊嚴肅穆。入口處那塊厚重的長方形巨石上,深深鐫刻著“抗日女英雄成本華紀念廣場”幾個遒勁的金色大字。廣場中央,一座5米高的雕像巍然矗立。只見她身披襤褸戰衣,雙臂交叉,昂首挺立,面帶微笑。
成本華出生于1914年,和縣歷陽鎮城郊高巷村人。她自幼隨父學習武術,錘煉出勇敢、聰慧、剛強、豪爽的品性。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成本華與許多愛國青年一樣,上街寫抗日標語、唱戰歌、演活報劇,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在得知和縣組建抗日人民自衛軍后,成本華第一時間加入,決心保衛家鄉。1938年5月11日,日軍中野部隊重兵進犯和縣,成本華與戰友們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和殘酷刑訊,她始終堅貞不屈。幾天后,日軍因戰事撤離,便將她捆綁帶到和縣大西門外刑場,企圖以此震懾民眾。當劊子手解開她身上繩索時,她清楚地知道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但臉上毫無畏懼與慌亂之色。行刑前,她要求日軍隨軍記者為她留下一張照片。于是,歷史在此刻定格:年輕的成本華雙臂交叉于胸前,目光如炬,嘴角含著一抹蔑視侵略者的從容笑意。
年僅24歲的成本華壯烈殉國,但她那穿越烽火硝煙的微笑,卻如一道永不熄滅的精神閃電,刺破了戰爭的陰霾。這微笑是中華民族氣節最生動的詮釋,它飽含對侵略者的輕蔑、對故土的深情和對勝利的信念。她以最柔韌的生命,挺立起中華民族最剛硬的脊梁。那永恒的微笑,是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印記,昭示著尊嚴與勇氣在任何時代都不可戰勝。(經濟日報記者 李思隱)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