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出口市場表現屢屢超出預期,彰顯出我國外貿強大的內生動力和韌性。盡管“逆風”與“順流”相互交織,但推動我國出口平穩增長的積極因素也在集聚增多,新興市場的潛力和活力正在不斷被激發。
在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上半年我國外貿7.2%的出口增速遠超市場預期,出口規模也首次突破1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事實上,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出口市場表現屢屢超出預期,彰顯出我國外貿強大的內生動力和韌性。
對于上半年出口平穩增長,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給出了精準概括:底氣是完備的產業體系,動力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本質上就是以不斷的高質量供給適配國際市場需求。結合具體實際來看,有三方面核心因素支撐了出口超預期表現。
一是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供給優勢。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制造業形成了以高質量供給推動出口量質齊升的正向循環。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速達9.2%,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其中,高端機床、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增速均超過兩成,儀器儀表出口增長14.7%,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32.4%。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依托完備產業鏈和成本優勢,迎來出口爆發式增長,在上半年308.3萬輛出口汽車中,新能源汽車達106萬輛,增速達75.2%,成為出口最大亮點之一。
二是政策紅利與市場策略疊加發力。擴內需政策“組合拳”加快落地,“兩重”“兩新”等舉措持續發力,客觀上起到了釋放產能支撐出口的作用。通過貿易轉移對沖市場風險,成為外貿企業重要的市場策略。特別是美國加征關稅后,我國對美出口出現較大下滑,不少企業快速轉向東盟、歐盟、非洲等替代市場,也有部分企業選擇通過東南亞國家轉口貿易來規避關稅,有效分散了外需市場風險。
三是外部短期利好拉動了出口增長。去年以來,美國市場耐用品庫銷比持續下降,補庫周期帶動了中國對美出口的階段性修復。同時,在美國關稅政策搖擺之下,外貿企業搶抓關稅“窗口期”,加快了“搶出口”“轉出口”頻率。特別是6月份以來,美國臨時下調對華關稅115個百分點,推高了出口市場預期,由此引發了新一輪出口潮。
進入下半年,全球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增大,給全球貿易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中美關稅緩和期進入尾聲,“搶出口”“轉出口”效應可能減弱,出口面臨壓力將會加大。
盡管“逆風”與“順流”相互交織,但推動我國出口平穩增長的積極因素也在集聚增多,新興市場的潛力和活力正在不斷被激發。上半年,我國對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實現增長,貿易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伙伴數量達到61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個。在對歐盟、日本、英國等傳統市場貿易實現增長的同時,新興市場貢獻了更多增量,比如上半年對非洲、中亞等新興市場出口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當前,關稅陰云尚未散去,近期有多個國際組織下調了今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這意味著,除了多元穩定的外部市場,創新質優的中國商品和應變求新的外貿經營主體,將成為最可控的變量因素。下一步,在政策反“內卷外溢”的同時,以技術突圍和市場開拓構建新平衡,通過構建更加完備的產業體系,提升“中國制造”全球競爭力。也要及時做好穩增長穩外貿政策工具儲備,通過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讓出口貿易更加順暢便利。
最新一期中國海關貿易景氣調查結果顯示,出口企業和進口企業信心連續兩個月回升。不過,有機構預測認為,隨著“搶出口”等效應減弱,未來幾個月訂單或將下滑。這樣的提醒是有意義的,需要給予更多關注與重視。綜合來看,要實現全年外貿增長目標,我們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但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技術創新迭代永遠都是“中國制造”向國際市場價值鏈高端攀升的“護城河”。(作者:顧陽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