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無陪護病房”打破了患者依賴家屬照顧的傳統模式,有效破解老齡、少子、空巢等人口結構形勢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
7月9日下午四點半,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肛腸科病區內,護理員朱福玉的手環微微一震,屏幕上亮起“032”——32床患者的呼叫。她迅速走向病房,拉開床簾,輕聲問:“有什么需要幫忙的?”
“醫生說疼的時候可以吃止痛藥,麻煩幫我拿一下。”32床患者皺著眉頭說。朱福玉核對了一遍醫囑,確認醫生確已交代“按需服藥”后,連忙接水拿藥。
類似場景正發生在深圳多家醫院的“無陪護病房”。護理員身著統一服裝,穿梭于病房間,為患者提供全天候、專業化的生活照護服務。從術前飲食提醒到術后如廁協助,從情緒安撫到中醫理療輔助,他們扮演著陪護者與照護者的雙重角色。
深圳推廣“無陪護病房”
“我不會專業照護,那段時間手忙腳亂,日常生活被打亂,工作也頻繁出錯,母親還為此感到愧疚?!?024年,張晉敏(化名)的母親在深圳市寶安中醫院確診為先天性髖臼關節發育不良,隨后進行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母親住院期間,張晉敏要兼顧上班和照顧孩子,每天還要往返醫院陪床,連軸轉的生活讓她身心俱疲。
后來張晉敏了解到,該院骨傷科正在開展“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她決定進行嘗試。“每天由醫院統一管理、經過規范化培訓的護理員給母親洗漱、洗頭、翻身、拍背等,我只是定時探望母親、送來家里準備的營養餐,重擔一下減輕了不少。”
記者了解到,作為寶安區首家開展“無陪護病房”服務的醫院,自2024年8月1日起,寶安中醫院在肛腸科、骨傷科二區、康復科一區等3個科室試點“無陪護病房”服務,如今已推廣至腫瘤科、老年科等9個科室。
“無陪護病房”并非一刀切式推廣,而是按科室實際需求設置。寶安中醫院護理部主任唐曉娜舉例介紹,肛腸科患者術后常伴有劇烈疼痛,起身、如廁困難;骨傷科術后行動不便,恢復周期長;康復科中風、偏癱患者多,生活依賴程度高……這些都是有照護剛需的科室。
“無陪護病房”打破了患者依賴家屬照護的傳統模式,醫療護理員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生活照護服務。自2024年8月起,深圳在多家醫院啟動“無陪護病房”試點,明確加強醫療護理員的機構化管理,逐步探索具有特色的“無陪護病房”服務路徑。
在龍崗中心醫院,護理部主任陶艷玲告訴記者,入住“無陪護病房”的一般患者,可以選擇小組式服務,病情變化快、危重癥患者則考慮“一對一”照護。
服務好了,花費降了
“陪護需求一直都有,但過去多為‘私陪’,動輒300多元一天,服務價格高、專業性差,還缺乏統一管理和質量評估?!碧茣阅冉榻B,醫院引入的醫療護理員隊伍,由具備養老護理員資質的第三方公司派遣,經過系統培訓后持證上崗。
“過去有人請才來,沒人請就走,護工隊伍非常零散?!庇舍t院選定的第三方合作公司項目主管鄒映快告訴記者,隨著護理員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隨之提高,服務需求也持續上升?!跋窀啬c科,以前一個月只有10多單,現在每月超過200單?!?/p>
7月9日,90后曾小娜住在寶安中醫院肛腸科的3人病房中,病房整潔安靜,她與鄰床病友都請了護理員。“少了家屬們日夜輪番守著,病房不再嘈雜,上廁所也不用排長隊,整體環境更舒適。”據不完全統計,該院肛腸科目前選擇“無陪護病房”的患者比例達到70%左右。
今年2月,廣東省規定了“無陪護病房”價格項目及全省最高限價,“一對三”服務,每位患者收費標準為140元/日,“一對二”180元/日,“一對一”280元/日。
“我們與陪護公司簽訂協議時,就將不高于市場價、節假日不允許漲價寫入了協議條款?!碧掌G玲介紹說。
讓護理工作走向職業化
記者從龍崗區衛健部門了解到,該區從管理運行、考核評價、長效激勵方面,將“無陪護病房”工作建設經驗制度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無陪護病房”運行管理模式。
一方面,龍崗區依據臨床科室患者人數、病種特點及護理工作量的大小,配置相應數量和結構的護理人員,同時建立護士人力資源配置和彈性調配制度;另一方面,該區遴選優質陪護公司,構建護理員資質統一準入制度,形成“臨床科室屬地管理—陪護服務公司直接管理—護理部監督管理”三級陪護質量管理體系。目前,龍崗區已累計培訓超400名護理員。
“以前在各個科室、不同樓層‘串門’接單,如今固定在一個科室,??茖Wo,我也成了科室的一員。”對50歲的護理員朱福玉來說,變化的不只是從護工到護理員的稱謂,更重要的是專業技能提升后,她感到自己被需要、被認同,真正有了職業歸屬感。
對此,護理員葉恒林亦有同感。過去,她的主要工作是端水送飯、陪在床邊、有事喊護士。經過培訓后,她已成長為熟練掌握多個術后照護流程的專業護理員。
“通過高質量建設‘無陪護病房’,可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有效破解老齡、少子、空巢等人口結構形勢下‘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困境?!鄙钲谑心仙絽^婦幼保健院院長張敏建議,充分發揮深圳科技優勢,加強“無陪護病房”智能化與信息化建設,提升護理質量,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屬的接受度和體驗感。(記者 劉友婷)
(責任編輯:孫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