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掃二維碼更多報道
日前,經濟日報刊發深度調研報道《大連逐浪》,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該文全面展現大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高標準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的新舉措新成果。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就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專訪了遼寧省委副書記、大連市委書記熊茂平。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大連考察時指出,要順應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高海洋開發能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請問在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提高海洋開發能力方面,大連市近年來取得了哪些突破?未來有哪些重點發力方向?
熊茂平:近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提高海洋開發能力作為主攻方向,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產業規模實現新突破。2024年,全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實現產值約620億元、同比增長12.7%,年建造能力達1200萬載重噸,總裝建造能力居全國前列。目前,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在手訂單量”三大指標的國內占比由2023年的8.7%、15.7%、15.2%提升至13.5%、18.6%、17.5%。其中,中船集團大連造船、中遠海運、恒力重工、中遠川崎等4家大型總裝企業在手訂單充足,排期均已到2029年。二是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態二氧化碳運輸船、單艙世界最大1.3萬立方米B型LNG燃料艙等高技術船舶和配套產品成功交付。三是重大項目實現新突破。搶抓國家謀劃推動全國船舶產業提質升級機遇,積極謀劃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項目,深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盤活各類資金資源資產,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四是關鍵領域實現新突破。我們把深遠海養殖裝備作為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的新賽道,積極發展重力式網箱、養殖工船等產品。
下一步,我們將在LNG、LPG、超大型集裝箱、豪華郵輪等重點方向發力,全力建設世界級高技術船舶與高端海工裝備制造基地。一是全力構建優勢互補、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以長興島、旅順口、大連灣、太平灣為重點,因地制宜布局大型遠洋船舶及深海裝備產業鏈,全面增強產業集聚力、引領力、競爭力,培育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優質企業,持續擦亮“大連制造”品牌。二是全力推動船舶海工產業優化升級。重點圍繞高端船型設計、新型動力系統、關鍵部件等領域,加強“卡脖子”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全面提升高附加值船型及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全力搶占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快塑造大連船舶海工產業的全球競爭優勢。三是全力推動船舶海工產業全鏈條協同融合。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構筑產業鏈配套完整的集群生態,打造國際領先的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研發設計高地、總裝制造高地、維修改裝高地、試驗驗證高地,形成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動局面。四是全力打造具有鮮明大連特色優勢的綠色船舶產品譜系。全面推行綠色造船,積極開展LNG、甲醇、氫、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研制,加快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記者:2024年11月,國務院批復《大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大連是“現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質。中共大連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提出“六個建設”目標任務,其中包含“建設陸海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城市”。請問大連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海洋城市有哪些基礎和優勢?面臨哪些挑戰和難題?
熊茂平:在基礎和優勢方面,一是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大連海洋空間資源豐富、戰略樞紐地位重要,地處北緯39度,橫跨黃渤兩海,是“一帶一路”建設海上戰略節點、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二是海洋產業門類齊全。海洋經濟五大類28個細分產業中,大連有26個;15個海洋主要產業中,大連有13個。經過多年深耕,已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業、海洋漁業和海洋化工業三大海洋產業為主導,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四大海洋產業為支撐,其他多個海洋產業為補充的“3+4+N”產業發展格局。三是海洋科創能力強勁。例如,大連海事大學遼寧省水下機器人工程中心自主開發的水下機器人,已用于中海油海上作業平臺拆除、海底電纜敷設監理、大壩安全檢測、海洋科考等。四是海洋漁業資源豐富。大連毗鄰渤海遼東灣和黃海北部海洋島兩大漁場,海洋生態環境多樣,海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五是港航基礎條件優越。大連海運航線達106條,大連港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互聯互通,覆蓋RCEP成員國核心港口,港口擁有生產性泊位231個,118個深水泊位,特別是擁有45萬噸的油品碼頭,40萬噸的礦石碼頭,14萬噸的集裝箱碼頭,可以承接世界主流各等級船舶停靠。
雖然,我市在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海洋城市上積累了一定基礎,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一是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仍需完善。在資源整合、要素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影響了海洋經濟發展的效率和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質量。二是海洋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海洋漁業、海洋化工、海洋船舶等傳統產業亟待轉型升級,海洋服務業能級偏低,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相對緩慢。三是科技創新支撐力還不夠強。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仍需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還需深化,把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成效不夠突出。四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開發海洋資源與實現海洋生態有效保護還不夠協調,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亟待加強。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大連考察時指出,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請問大連市近年來在高新區建設中如何統籌“高”和“新”兩篇文章?未來,如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產業、具體產品上?
熊茂平:在高新區建設中,我們著重在發展高新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優化創新生態、完善創新機制等方面發力,統籌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一是堅持以“高新”理念指導發展實踐。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新區重要指示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大連全面振興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一體貫徹、一體落實,作為市委常委會議、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出臺相關意見方案和工作清單,進一步突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主責主業。二是聚焦產業發展謀劃“高新”大文章。在產業規劃上,對標國際國內高科技發展前沿和未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產業立區、超前謀劃,編制了《大連高新區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規劃》,建立“1+8”產業鏈推進機制,以數字技術為底色,重點打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人工智能、車聯網、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潔凈能源、生命科學、海洋科技八大優勢產業鏈。在產業政策上,圍繞服務產業規劃落地落實,精準制定符合高新特色的產業政策,出臺《大連高新區支持鼓勵平臺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大連高新區促進車聯網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等。三是推動創新創業助力“高新”發展。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構建“政事企”協同工作體系,充分利用高校創新資源和地方產業資源,組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200余個,挖掘科技成果500余項。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數字賦能工業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深化物聯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推動制造業向更多依靠數據、信息、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增長模式轉變,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環節取得創新突破,把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到具體行業、具體產業、具體產品上。在工業軟件領域,推進東北三省一區工業軟件創新中心建設,依托英特工程仿真聯合國內各地區優秀工業軟件廠商,打造面向東北優勢裝備制造業的行業專用軟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依托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長征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聯通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建設,持續推動全市中小企業數轉工作,重點在軸承和汽配兩個細分行業形成一批N+X(共性+個性)解決方案和產品。在車聯網領域,我市未來將大力推動智能座艙產業鏈向前拓展,以“智能座艙產業鏈+智行云網數據鏈+核心部件供應鏈”為重點產業發展方向,通過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和平臺項目,帶動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在人工智能領域,夯實人工智能研發技術基礎優勢,重點推動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具身機器人的研發生產,挖掘和儲備一批優質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快建設推廣化工、海洋、軟件開發等行業垂直大模型,探索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推廣和應用。
感謝經濟日報一直以來對大連工作鼓勁、加油的宣傳報道,希望經濟日報持續關注、報道大連,傳播大連好聲音,凝聚正能量,助力大連在推動新時代東北、遼寧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上勇于爭先。(經濟日報記者 溫濟聰)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