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8月份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但同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市場供強需弱,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其中,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仍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堵點,表現為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不足,消費需求不振,有效投資增長偏弱。
為破解有效需求不足難題,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不少政策舉措,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有效需求遲遲不達預期。究其原因,消費作為經濟中的慢變量,需要在社會分配、供給適配、民生保障、發展預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漸而持續地釋放動力,不會一蹴而就。
生產和消費同處經濟循環之中,抓消費完全可以借鑒抓生產的思路和經驗。在抓生產方面,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國用幾十年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全球第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政策和資源圍繞生產投資布局,實現了經濟增長、稅收增加和民生改善。
像抓生產一樣抓消費,要探索以系統性舉措釋放市場潛力。
積極營造促消費的良好環境。為了招商引資,各地不斷優化軟硬環境,從“三通一平”到“九通一平”,從“門難進、臉難看”到“高效辦成一件事”,環境越來越好、服務越來越優,有力拉動了生產。各地區各部門抓消費,也要不斷完善城鄉消費設施、消費政策環境、市場監管環境以及消費權益保障環境,讓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居民愿意消費。
依靠改革打通制約消費的卡點堵點。比如,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再比如,推進稅制改革,提高地方抓消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我國增值稅分配仍以生產地原則為基礎,在該原則下,商品或勞務在哪里生產或提供,增值稅就歸屬于該生產地或提供地。因此,地方政府更傾向于支持企業生產投資,存在“重生產、輕消費”的現象。要加快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部署,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統籌考慮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稅收征管能力等因素,分品目、分步驟穩妥實施,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主動優化消費環境、發力提振消費。
像抓生產一樣抓消費,不是否定生產投資的重要性,而是要更好地處理投資與消費之間的關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步入主要靠內需拉動,且內需更加依靠擴大消費的階段。擴大內需已是戰略之舉,提振消費則是重中之重。抓消費,擴大國內有效需求,是實現經濟內外平衡、供需均衡的關鍵所在。
過去抓生產是為了發展,現在抓消費是為了更好發展。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快轉變觀念思路,積極投入人財物,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為促消費搭臺子、出點子、找路子、開方子,不斷提升消費熱度、廣度和深度。消費活絡起來,才能帶動企業營收增加、投資擴大和居民就業增加,形成供求之間的良性循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