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海底撈、必勝客、杏花堂、喜茶、一點點……現在出去吃飯,商場里統一裝飾、統一菜單、統一服務的連鎖店越來越多了。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連鎖化率已從2020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23%,行業規模化進程顯著加速。
然而,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暴露出“重擴張、輕管理”的矛盾。現實中,部分企業過度追求門店數量,卻疏于對終端門店尤其是加盟店的實質性管理,導致“總部管不了門店”“出事立刻甩鍋”,管理責任懸空,食品安全底線失守,不僅辜負了消費者信任,更侵蝕著行業整體的信譽基石。
連鎖模式的核心在于標準化與可復制,這絕不能止于統一的店面與菜單,更必須貫穿于食品安全這一生命線。當統一的招牌掛起來,統一的管理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已成為決定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直面這一行業痛點,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餐飲服務連鎖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把總部和分支機構以及門店的責任緊密連接起來,進一步鎖定食品安全。

官網截圖
新規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對連鎖餐飲的監管進入更精細、更深入的階段。它明確傳達了一個信號:企業想賺連鎖的錢,就必須擔起管理的責。品牌的真正價值不在于門店數量,而在于其承載的消費者信任。無數案例警示我們,任何一家門店的食品安全危機,都會瞬間連累整個品牌的名聲。
餐飲連鎖企業必須認識到:做品牌,不能只開店、不管店,只收費、不擔責。唯有將安全責任貫穿從總部到門店的每一個環節,通過嚴密的制度設計與可靠的技術手段織就食品安全防護網,才能鎖住品質、鎖住民心,實現品牌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佘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