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空間站里一場太空燒烤引發世界各國網友熱議。滋滋冒油的奧爾良烤雞翅、熱氣騰騰的黑椒牛排……航天員們享用美食的場景讓人羨慕不已。
這場被網友戲稱為發生在“最高端餐廳”的“宇宙級擼串”,蘊含著人類邁向星辰大海的硬核科技密碼。它回答了一個關鍵問題:在失重、封閉、資源稀缺的深空環境里,人類怎樣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生活”?
早期,航天任務依賴牙膏餐、凍干食品等,易導致味覺疲勞、營養不良。中國航天任務中品種繁多的預制菜本已讓國外網友羨慕不已,此次太空燒烤,更是讓太空食物實現了從加熱到烹飪的歷史性跨越,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在太空做菜吃。
太空燒烤的意義超越了美食本身,是未來深空探測的“生存預演”。在漫長的太空任務中,飲食不僅僅是營養攝入的手段,更是一種重要的心理慰藉。對于未來可能持續數年的火星探測等深空任務而言,一口焦香抵得上多次心理輔導。
“太空廚房”的升級,是地外生命支持系統的關鍵技術突破。
空間站是一個空氣內部循環的密閉生態系統,任何一縷油煙都是災難。太空微重力環境里,被烤熱的空氣不會自己往上跑,熱量傳遞效率也變得極低。
面對這兩大難題,中國自主研發的熱風烘烤機給出了解決方案。在烤箱內部加裝風扇,讓熱風流動。烘烤產生的油煙根本沒有機會跑到空間站里,而是會被內置風扇吸入一套精密的凈化裝置。為了防止食物和肉汁在失重環境下到處亂飄,烤箱內還有特制的簽架和殘渣收集裝置??梢哉f,熱風烘烤機是集強制熱循環、空氣凈化和廢物管理于一體的微型太空烹飪工作站。
放眼月球基地、火星前哨,太空燒烤也是實現地外生態閉環的關鍵拼圖。
此前,中國空間站的“太空菜園”已產出4.5公斤新鮮果蔬。未來,如果把廚余殘渣、人體排泄物與秸稈類生物質混合發酵,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再供廚房能源與植物光合作用所需,就有望跑通內部循環,大幅度減少從地面運送補給的重量。
這些相關技術,為構建閉環式太空生態系統提供了寶貴數據,讓人類距離在宇宙中安家落戶的夢想更近一步。太空燒烤,可能“烤”出人類定居月球的門票。
回望地球,太空燒烤還是頗具投資前景的好項目。
數據顯示,航天技術民用化的平均投資回報率可達1∶10以上。太空燒烤相關的精準溫控、密閉環境凈化、高效能源利用等技術,有良好的市場適配性,可能滲透到智能家居、戶外裝備、特殊環境食品等多個領域,催生千億元級市場規模,為制造業升級注入新動能。未來,隨著更多航天技術走向民間,或許我們餐桌上的每一份美食,都帶著來自太空的科技基因。
當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里享用烤雞翅時,無數地球上的網友隔著屏幕點贊。人類首次太空燒烤的畫面不僅驚艷了全球,更標注了深空探索的新維度。地球上的我們與太空中的航天員,共享著同樣的人間煙火氣。
這種人間煙火氣與尖端科技的結合,正是中國航天的獨特氣質。深空探索從來不曾脫離現實,而是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從太空燒烤出發,未來的深空之旅必將擁有更豐富的滋味,成為人類探索宇宙最溫暖的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