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學分是大學生畢業的通行證,每門課都有固定的學分,修夠學校要求的總學分才能順利畢業。這個學期,不少高校宣布縮減學生畢業所需的總學分。壓減學分,就意味著大學四年可以少上幾門課。
那么,高校為何要壓減學分,怎么減?壓了學分,減了一些所謂的“水課”,大學教育可以增加什么?這一加一減之間的度該如何把握?學業評價方式如何更多元?這一系列改革舉措,反映了什么?
高校為何壓學分減"水課"?怎么壓如何減?
首先,我們要到幾所高校,去看看它們為何,以及怎樣壓學分、減“水課”。這個學期,東華大學的大一新生收到了一份更精簡的本科課程計劃,他們畢業所需的總學分從原來的180分左右縮減到160學分以內,約減少了10門課。

東華大學教務處處長 杜明:把我們這些冗余的這種課程內容,還有已經過時的,不適合我們現在當前時代的這些課程內容,做了大幅度的刪減。
在復旦大學的新版人才培養方案中,本科生的畢業學分將減少20多分,這源于復旦今年開始實施的教育教學改革3.0方案。該方案強調“壓學分、壓水課”,本研課程全部打通,通過分學段整合、跨學段認可等方式,裁剪重復內容。

復旦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殷立峰:我們把課程的難度和密度進行了提升,要求是建立大學分、高難度的基礎課程。同時按照實驗、實踐、實訓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我們是要打造“金課”,把一些“水課”給排除出去。

所謂“水課”,通常說的是那些課程內容乏味、教師不用心上、學生難以受益、考勤不嚴格的課程?!八n”的存在,一方面是因為有些教師不重視教學,PPT幾十年沒有更新,上課就是念書、念PPT,學生只能在課上化身“低頭族”。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在學分和績點至上的功利心驅使下更傾向于選擇內容簡單、給分高的課程。那些內容扎實、要求嚴格的課堂反而不受歡迎。好的課被埋沒,“水課”因考核放水反而受到了部分學生的歡迎。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張端鴻:“水課”按照比較傳統的知識體系來開展教育教學,對我們最新的前沿性的東西的融會貫通,它是有不足的,距離產業一線的需求也是有距離的。

專家指出,此次學分調整也是高校在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足時間和空間,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做一些教育的加法,是高校的“自我糾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羅明強:人才培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要從培養知識到培養能力。學生整個的課程和學習知識的壓力,目前我們覺得還是不小的。那么課外和學生們進行相關的實踐性的這部分內容,我們覺得不夠,知識學了和知識你真正學明白了,(知識)可深度應用了,這幾個并沒有完全地聯合在一塊。
學分減了 人才培養該"加"些什么?
可以看到,此次高校的減學分,并不是簡單的一減了之,同時高校也在對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刪減或整合,有的還新開了一些課程。那么,學生們更需要什么樣的課程?高等教育的加法該做在哪?人才培養該“加”些什么?

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飛機總體設計》課,課程要求學生們不僅要學習涉及飛機的相關知識,還要組隊設計出一架飛機。這種項目式的課程給學生們帶來了很大挑戰,每個小組要查資料、設計方案,遇到問題了約上老師一起討論也是常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學生 呂豪:這門課程可以讓我們把學的知識跟可能以后要做的飛機的整體的設計其實已經盡可能地聯系起來了。
增加實踐導向 產教融合的課程是趨勢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今年的新版培養方案就給學生留足課下實踐的學時,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羅明強:讓同學們更多用實踐牽引課內知識的鞏固與學習,讓他結合課上學的很多內容,那么經過深化鞏固,同時也能歷練自己的主動創新意識和這種系統思維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學生 張鑫蕊:如果你真的去做一個項目的話,你會發現其實真正的(實踐中)你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把你所學的知識,然后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是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高校新設課程 人工智能課程受青睞
在多所高校今年新修訂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還有一個重點內容,就是人工智能課程。比如東華大學增加了97門“專業+AI”課程,基本實現了專業全覆蓋,并開設20個涵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微專業,為學生們接觸前沿科技提供更多選擇。

東華大學教務處處長 杜明:不用這種固定的課程模式填滿學生學習時間,學生就有時間根據自己的志趣和愛好來做自我驅動的培養。
"加和減"的度如何把握?
高校壓學分減“水課”,同時增加實踐性更強、與前沿科技更密切、更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程。那么,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這一加一減之間的度如何把握?來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的分析。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儲朝暉:事實上,當下我們很多的水課,沒有看到它的實踐性,沒有看到它是不是與新的知識、新的社會發展、新的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相一致。所以接下來我們怎么去解決新的課程的開設問題,也必須依據這樣一個原則,就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成長發展的需要來決定我是不是要學這個課,是不是選這個課。所以當前面臨的問題不簡單是一個多和少,或者是加和減的問題。它深層次是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在新的人才成長發展需求下,怎么樣讓我們的高校的課程設置跟上時代,同時又跟上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然后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權,更大的選擇權,通過這個方式來解決我們高校課程長期存在的深層的問題。
探索多元評價體系 讓學生擁抱更多可能
除了壓減學分、調整課程,還有一些高校在改革學業評價方式,賦予學生更大選擇空間。就在上個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通知,明確本科畢業生可以用創新成果替代畢業設計或論文,激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活力。

走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實驗室,大四學生馬振煊正在調試一臺搭載自動瞄準裝置的智能巡跡小車——這是他帶頭創新研發的“簡易自行瞄準裝置”。憑借這套裝置,今年8月他與隊友們拿下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控制組國家一等獎。而現在,這項國家級賽事的“成果”,正成為他申請替代畢業論文的關鍵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月發布通知,明確2026屆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用高水平競賽獲獎、創新實踐項目結題、學術論文發表、發明專利授權四類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得知這一政策后,馬振煊果斷進行了申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學生 馬振煊:該成果是緊密結合我的專業方向以及實踐能力的,它真正實現了從理論學習到工程實踐問題的深度轉化。

創新成果替代畢業論文,并不是簡單地“不寫畢業論文”就能畢業,要建立更科學、更嚴格的多元評價體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務部部長 孔垂謙:人工智能時代特別需要學生具有獨立提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思維和很強的實踐能力,我們想用評價機制的改革,調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更有挑戰度的創新實踐,讓他把畢業設計、創新訓練、學術競賽這些實踐環節貫穿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學生在全流程中得到更多的鍛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學生 豐玲琳:總學分的減少和績點改革,有助于我們減輕刷分壓力,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學生 劉懷遠:不單單以成績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的同時,去更多的讓學生通過科研實踐,或者是學生工作來增加在青春時期的一些收獲,這樣會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高校一系列改革舉措 反映了什么?
無論是壓減學分、調整課程,還是改革學業評價方式,高校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反映了當前高等教育怎樣的發展趨勢和教育理念轉變?來聽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的分析。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張端鴻:當前高等教育的這一系列改革,反映了其核心的目標正在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培養教育,模式正在從標準化、規?;D向個性化和自主化。這背后的理念是減少剛性的約束,擠壓水課,打造具有前沿性和挑戰性的課程體系,加速知識的迭代與更新,為學生留白,從而激發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跨學科的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能力,并強化實踐能力與可遷移能力的系統培養。最終推動教學實現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深刻轉變。這一切的指向,正是要培養更全能、更好用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基礎扎實、跨界融合,而且更能夠靈活地適應現實的需求,在多變的環境中持續地創造價值。
(責任編輯:單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