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體系作為實體經濟運行的動脈,覆蓋領域和行業廣泛。在擴內需、穩增長的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交通、物流、倉儲、供應鏈等商貿流通項目信貸支持力度。在一系列金融舉措的支持下,大、中、小型物流企業加快深耕細分市場、擴大服務覆蓋面,破解物流運行中的難題。
然而,受行業投入成本高、回款周期長等因素制約,部分小微企業在經營中依然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影響了經營能力。為獲取短期融資,個別企業甚至依賴高額的“過橋”資金,增加企業運行成本。從金融賦能角度看,應盡快創新金融服務舉措,疏通企業融資梗阻。
用數據增信破解抵押難題。目前,物流行業已經從傳統倉儲模式向智能化平臺演進,在裝卸、運輸等環節都有數字標簽。金融機構可借助金融科技模型,對企業應收賬款、歷史倉單交易、履約能力等數據進行綜合評估分析,積極開辟新的授信模式。此舉可有效改善傳統融資手續多、流程慢的問題,提升融資效率。再進一步看,銀行還可利用數字金融手段,對小微企業的上下游企業延伸授信,滿足其高頻、靈活的融資和支付需求。
加快物流金融產品創新。設備是物流企業的“金剛鉆”,但不少小微企業的設備配置難以滿足旺季的階段性需求,缺少做大做強的后勁。金融機構可以主動搭建政銀企橋梁,引入政府性融資擔保機制,創新物流設備融資的金融產品,通過確定合理的貨車貸款首付比、貸款利率等,加大對有真實融資需求企業的貸款支持。
深化小微企業融資機制。去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通過工作專班開展千企萬戶走訪摸排,打破銀企信息壁壘,把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推薦給銀行。這不僅提高了銀行放貸的積極性,更能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應加大工作機制對物流企業的覆蓋,助力企業擴大再生產。
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提升物流行業穩定性的重要基礎。金融機構應深化服務創新,以更多務實舉措為小微企業經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助力物流行業降本增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責任編輯:馮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