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次運動會的火炬點燃方式都備受矚目。隨著十五運會主火炬在萬眾矚目中踏浪而起,人們記住的是那道劃過水幕的矯健身影,是圣火熊熊燃起的激情瞬間。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火炬手擎起的那個名為“綻放”的火炬里,躍動的火焰有著怎樣不同尋常的“身世”——它采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是體育運動史上首次在深海海底原位獲取“源火”;它燃燒的也不是尋常燃料,而是一種被稱為“可燃冰”的神秘物質。這簇冰與火交織的火焰,如何叩開未來能源的大門?
簡單來說,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分子在高壓低溫下,形成的類冰狀固態結晶物質。它就像一塊塊被冰封印的天然氣,外表看像普通冰塊,卻能在點燃后釋放出熊熊烈焰,科學家將其喻為“冰封的能源寶庫”。它能量密度極高,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釋放出約160立方米至180立方米的天然氣,相當于把天然氣壓縮了上百倍。
這種獨特的“能量塊”儲量巨大。據估算,全球可燃冰的資源儲量相當于目前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2倍以上。這意味著,誰先掌握其商業化開采技術,誰就可能在未來能源版圖上獲得戰略主動權。更關鍵的是,它燃燒后幾乎不產生粉塵,二氧化碳排放也遠低于煤炭,是一種相對清潔的化石能源。在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尚難完全挑大梁的情況下,可燃冰被視為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過渡的重要橋梁。
如此誘人的寶藏,為何一直“深藏閨中”?因為它實在太難開采了。
可燃冰大多埋藏于深海沉積物或永久凍土層中。深海環境的高壓、低溫,本就對人類技術構成極限挑戰,更危險的是,這種類冰狀物質與泥沙混雜在一起,開采時極易破壞地層穩定,引發海底滑坡、甲烷泄漏等災難性后果。業內有個形象比喻:開采可燃冰就像“在豆腐上打鐵”,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整塊“豆腐”崩塌。而一旦甲烷這種強效溫室氣體大量泄漏,其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將是二氧化碳的數十倍。此外,高昂開采成本也讓商業化之路舉步維艱。這些因素疊加,使得可燃冰如何從科學奇觀走向經濟現實,成為世界級能源難題。
我國高度重視可燃冰技術突破。早在2017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實施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采,成功從海底開采出可燃冰,連續穩產60天,創造了持續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的世界紀錄。2020年實施第二輪試采,再次創造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全新世界紀錄。經過多年積累,我國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深海可燃冰勘查開發技術裝備體系,為將來大規模開采打下了堅實基礎。此次為十五運會火炬“深海采火”,又將我國可燃冰開發利用技術推上了新高度。
對我國而言,這簇深海火焰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場運動會的創意點火。
從能源安全角度看,我國能源結構長期“多煤少氣”,油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若實現可燃冰商業化開發,相當于在自家后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氣庫”,有助于將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全球地緣政治風云變幻的今天,這無疑是一面堅固的深海盾牌。
從綠色轉型角度看,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僅靠風電、光伏。這些新能源固然清潔,但間歇性、波動性是其固有短板。當無風無光時,誰來保障電網的穩定?可燃冰作為清潔、穩定的基荷能源,恰好可以成為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選項,確保“減碳不掉鏈、發展不停電”。
從產業升級角度看,深海可燃冰開發將催生一個龐大的高科技產業鏈。從深海潛水器,到原位分解裝置,再到特種電纜傳輸系統,每一項技術突破,都意味著我國深海裝備制造、海洋工程服務能力的躍升。這不僅將帶動萬億元級的“藍色經濟”增長,更將重塑全球海洋科技競爭格局。
當然,從一次成功的深海點火到規模化商業開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能力、環境風險評估,每一步都需要持續攻關。“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今天,我們能從千米海底開采并點燃一簇可控的火焰;明天,我們就能讓這簇火溫暖千家萬戶、驅動千行百業。(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