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11月18日,浙江嘉興市平湖市“噸半糧”示范田測產結果出爐,實測攻關田麥稻兩季實割畝產達到1655.06公斤,刷新浙江省保持了14年的歷史紀錄。“噸半糧”是指麥稻輪作的耕作制度下,同一區域內小麥和水稻一個周期的畝產總量達到1500公斤,即1噸半以上,是糧食高產、超高產的重要標志。


在位于嘉興平湖市鐘埭街道的麥稻輪作示范田里,100多畝連片水稻長勢均勻、穗粒飽滿。日前,測產小組隨機選定3個一畝見方的田塊,收割后進行實收測產。

隨后,收獲的水稻樣品由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的工作人員帶回實驗室,進行水分測定、去雜等測驗,校正數據后獲得最終結果。


經科學測算,實測攻關田麥稻兩季實割畝產達到1655.06公斤,百畝方平均畝產1582.66公斤,雙雙突破“噸半糧”標準。其中,攻關田產量比原紀錄高出235.56公斤,增產16.6%;百畝方產量比原紀錄高出163.16公斤,增產11.5%,創造了浙江省麥稻輪作總產量的新高峰。
綠色增產有妙招 “植物益生菌”顯身手
在平浙江湖“噸半糧”破紀錄的背后,一項名為“植物內生真菌菌劑”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如同為農作物請了一位“健康管家”,助力糧食穩產增產。


記者在示范田里看到,兩邊種植的農作物品種雖然相同,長勢卻大不一樣,因為其中一邊用了“植物內生真菌”。


什么是“內生真菌”?科研人員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它就像植物的“體內益生菌”,從根部進入植物體內,伴隨作物整個生長周期,能幫助它們提升養分吸收效率,強身健體、抵御病害。



“植物內生真菌”是如何研發成功的?早在2001年,浙江省農科院林福呈教授團隊就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植物內生真菌”的研究工作,從各類植物中分離鑒定出了超過12000株菌株。經過20多年研究,終于篩選出能有效促進作物生長、增強抗病能力的“菌劑”。



如今,這項技術在全國多地“大顯身手”。河南的玉米,黑龍江的水稻、大豆,新疆的番茄、小麥等作物都用上了這套“綠色增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