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和權益類基金超5.4萬億元,余額較“十三五”末增長85%……“十四五”期間,特別是去年9月份以來,中長期資金入市規模持續提升,助力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在近期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將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持續強化長周期考核,不斷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度,吸引更多源頭活水,努力讓更多全球資本投資中國、共享成長。
打通入市卡點堵點
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投資力量,也是維護市場平穩健康運行的關鍵支柱。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聚焦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為實現“長錢長投”創造了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去年9月份以來,在中央金融辦的指導下,證監會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完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高權益投資規模和占比等,加快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
今年6月份,人社部公布一季度全國企業年金數據,首次將“當期收益率”改為“近三年累計收益率”;7月份,財政部印發通知,提高國有商業保險公司3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權重,降低當年度考核權重。
金融監管總局先后批復第二批、第三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資格,總金額達1720億元;上調部分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最高可達50%;適當降低部分保險資金股票投資風險權重,并明確提出將進一步調降保險公司股票投資風險因子10%。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3年每年至少增長10%、力爭每年新增保費30%用于投資股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教授江萍表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實施方案明確了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給出了可量化的“硬指標”,并明確提出公募基金、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等要全面建立實施3年以上長周期考核,為引長錢、促長投提供了制度保障。
完善長周期考核成為促進中長期資金更好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關鍵舉措之一。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為,在長周期考核機制下,機構投資者會更加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潛力,市場資金逐步向優質資產集聚,促使優質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同時,中長期資金入市將顯著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機構投資者比重,進而提升A股市場的整體質量和穩定性。
長線資金加速匯聚
隨著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暢通,資本市場穩中向好,各類長線資金正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公募基金作為市場長線資金的重要源頭,通過專業投資服務幫助投資者分享上市企業的成長紅利,引導短期交易性資金轉化為長期配置力量。近年來,在政策有力引導和支持下,公募基金總規模不斷上漲。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境內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36.25萬億元,權益類基金規模近10萬億元,已成為A股市場規模最大的專業機構投資者。
其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產品作為標準化、低費率的投資工具,在推動權益類基金規模上發揮了顯著作用。“十四五”期間,ETF產品規模迭創新高。境內上市ETF數量由370只增至目前的1282只,資產規模由1.1萬億元增至超5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ETF市場。
今年4月份,面對外部沖擊引發的市場劇烈波動,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借道ETF積極入市,有力支持市場企穩向好。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底,中央匯金及其子公司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合計持有股票ETF市值1.28萬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22.63%。
此外,作為中長期資金的典型代表,社保基金、養老金規模也實現持續擴大。人社部副部長李忠此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規模為3.22萬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規模為2.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企業(職業)年金基金規模達到7.56萬億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4.02萬億元。
江萍表示,中長期資金入市規模的提升,將給市場帶來多重積極作用:一是有利于穩定市場。長線資金投資周期長、換手率低,能有效對沖短期投機資本帶來的市場劇烈震蕩。二是引領價值投資,提升市場定價效率。長期資金更關注企業基本面和長期價值,有助于挖掘優質企業的合理估值。三是改善公司治理,增強投資者保護。與散戶用腳投票不同,長線資金會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督促上市公司規范運營,保護投資者權益。
打造適宜市場生態
持續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入市,離不開適宜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和合理的回報。
近年來,證券監管部門著力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
一方面,不斷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進一步多措并舉做強活躍并購重組市場。今年前8個月,上市公司累計披露資產重組1234單,其中重大資產重組152單,同比分別增長40%、150%。
另一方面,鼓勵上市公司及股東開展回購、增持和分紅。今年前8個月,滬深兩市新增披露458單回購計劃,回購金額上限1430億元;滬深兩市新增披露增持計劃283單,增持金額上限861億元,金額已超2024年全年。今年以來,已分紅超2萬億元,繼續保持高位,中期分紅家數和金額再創新高。
如何進一步打造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良好市場生態?田利輝表示,應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并堅決打擊財務造假、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持續改善資本市場生態;嚴格落實市值管理指引,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常態化分紅機制,并靈活運用股份回購等方式回報股東。
江萍認為,“愿意來”,意味著需要培育更多優質上市企業,尤其是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優秀企業,吸引長線資金主動入市;“留得住”,需要提高資本市場的賺錢效應,讓長線資金持有的優質企業獲得更多估值溢價,獲得更高收益,讓長線資金的投資者拿得住;“發展得好”,則需多維度拓展長期資金來源,例如通過養老金體制改革,壯大養老金第二、第三支柱,提升資本市場的長期資金供給。此外,繼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暢通“能進能出”的退市機制,扶優限劣,支持和引導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