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針對流動攤販散亂、擾民、易反復、難根治等特點,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探索柔性執法與活力激發并重的治理路徑,創新推出“潮汐式”管理模式,采用“創新管理+溫情引導+常態整治”的多元管治模式,開展流動攤販集中經營規范工作,促進城市環境質量與群眾宜居品質雙向提升,贏得了攤販和市民的稱贊。
在不少城市,流動擺攤成本低、經營靈活、性價比高,在解決就業、方便生活、流通商品、促進消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如同一塊巨大的海綿,在增強城市經濟韌性與增強城鄉就業彈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一些年輕人選擇通過流動擺攤來練手,積累經驗和資金。
不過,其數量大且組織松散,如何管理好流動攤販是城市治理的難題。西寧市城東區“潮汐式”管理的創新嘗試,體現了柔性執法的有效性,相關經驗值得借鑒。
首先要做到問計于民。城市是為市民服務的,為了將好事辦好,應采取上門走訪、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廣納民意,了解市民的看法與購物需求,以及流動攤販的現實困難與生活訴求。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實地勘察,摸清路段現狀與規律,建立詳細底數臺賬,精準掌握攤販數量、經營高峰、主營品類等關鍵數據,以多維度、多視角的信息收集與分析,為制定凝聚共識、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奠定堅實基礎。
其次要有創新意識。西寧市城東區綜合“時間—空間—人群—需求”等因素,將8處適宜場地劃為動態集中經營區域,動態調整公共空間使用時間段。例如,針對醫院周邊保交通順暢的實際需求,將醫院附近攤位限定經營時間為早6時至8時及下午3時至6時,旨在在避開就診高峰的基礎上,既滿足患者家屬的臨時購物需求,又保障生命通道暢通。而設在居民小區門口的攤位,則科學設置上午、下午、晚間等多個靈活時段經營,精準對應居民不同時段的購物需求,有收有放,錯峰惠民。
流動攤販“潮汐式”管理創新值得點贊,體現了懂變通、人性化的城市治理和服務理念,顯著減少了小商小販“任性”設攤亂象,實現放而不亂、管而不“死”、治而有序的良好局面,解決了長期存在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頑癥,用規范有序的“潮汐攤位”匯聚成特定時段的“熱鬧市集”,讓城市煙火氣成為一道亮麗風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石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