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區位優勢突出,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日益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全面改善,長江干流全線水質連續5年穩定保持Ⅱ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2024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逾63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超46%。
同時也要看到,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仍存在諸多短板。一是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薄弱環節。沿江城市老城區排水管網漏接、混接、錯接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部分河汊、庫灣存在生態環境隱患,亟需進一步完善治理模式。二是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東密西疏”特點。2024年,位于長江下游的長三角地區人均GDP為13.94萬元,其中上海人均GDP21.71萬元;位于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湖南省人均GDP分別為10.28萬元、8.12萬元,位于長江上游的成都市、重慶市人均GDP分別為10.96萬元、10.09萬元,區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三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不夠。長江中上游地區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壓力較大,科技支撐能力不足,亟需強化協同聯動,加快培育新增長點。
面向“十五五”,要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在綠色轉型中加快孕育生成新質生產力,不斷以生態“含綠量”提高經濟發展“含金量”,確保一江碧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
一是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持續推進沿江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農業面源、船舶、尾礦庫等污染治理工程,聚焦沿江城市老城區排水管網漏接、混接、錯接等短板問題加強系統治理,從源頭上解決地下排水管網的“疑難雜癥”,不斷鞏固和提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形成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模式,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厚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二是充分發揮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長江經濟帶科研機構和各類人才富集,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把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充分發揮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及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地區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將科技創新深深根植于產業體系,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無縫對接,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培育壯大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將長江流域豐富的科技創新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是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下好流域治理“一盤棋”。長江經濟帶區域空間回旋余地大,沿江省市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推動上中下游之間產業合作互動,不斷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形成溯江而上梯次發展態勢,著力增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發揮長江串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三極”的作用,構建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新模式,激發區域聯動發展內生動力。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推動建立跨行政區合作的規劃統籌、產業協作、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在協同聯動中“握指成拳”,攜手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共同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聯合改善民生福祉,讓長江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賈若祥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