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購物季來臨,不少圖書銷售網站、購物平臺推出“5.5元包郵”“暢銷書籍1元起售”等促銷活動。在眼花繚亂的促銷頁面挑選圖書,發現多家出版機構均推出了不同版本的《西游記》《紅樓夢》等名著,百元以內就能買到《左傳》《史記》等大部頭經典,《安徒生童話》《悉達多》等耳熟能詳的作品竟有近百個流通版本。
為什么5元甚至3元就能買到一本世界名著?這么便宜,是盜版書嗎?
這些被廣泛復制出版的圖書,其實是公版書。所謂公版書,即公共版權書籍,是指著作權保護期屆滿、著作權終止的作品,出版機構使用這類作品無需獲得版權授權,不構成侵權。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規定:自然人的作品,其發表權等部分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50年。
據開卷數據,2022年我國公版書銷售1.386億冊,當當網銷量靠前的圖書中公版書所占比重逐漸提高。眾多出版機構何以紛紛盯上公版書這塊市場?
答案藏在超高性價比里。
一方面,公版書大都屬于經典著作,歷經時間檢驗,廣受人們認可與喜愛,尤其是對入門級讀者有著較強的吸引力。“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建設書香社會”激發了大眾閱讀熱情,市場對經典書目的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公版書無需支付版權授權費用,為出版機構節省了高額成本,使得出版機構能以極低的價格向市場供應公版書。正是憑借這一優勢,公版書熱銷各大網絡平臺。
作為圖書零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版書的低價策略一定程度上倒逼其他品類圖書加大折扣力度,對我國整體圖書零售市場降價趨勢產生推動作用。
在讓讀者低成本買到名著、讀到名著的同時,也有部分公版書為壓縮成本降低了編校制作出版質量。一些出版機構為降低印刷標準,甚至罔顧原著內涵隨意刪減原著內容……這些做法不僅嚴重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更透支著公版書的口碑。在“黑貓投訴”消費者服務平臺上,“內容刪減嚴重”“翻譯水準較低”“印刷字跡模糊、紙張透光率高”等關于公版圖書的吐槽和維權投訴層出不窮。
這些“售價5元的名著”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陷入“洗版”、擅自盜用他人編校成果及署名侵權等爭議中。
事實上,走俏市場的名著并不一定就是便宜版本。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譯文經典”系列涵蓋《月亮與六便士》《局外人》等經典外文作品,因其翻譯精良、裝幀精美,長期穩居暢銷榜,被讀者稱為“窗簾布系列叢書”。摒棄“低價低質”的系列叢書成為很多讀書人、愛書人的心頭好。價格不低,價值更高——在豆瓣上被網友打出高分的這套叢書,證明了無需依賴低價競爭,靠品質依舊能贏得市場。
公版書是人類知識寶庫中的“富礦”,兼具文化屬性和商業價值。這些歷經時間檢驗的經典著作,因其對品質的堅守,才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版書的真正價值,從來不是著作權到期后的“自由復制”,而是讓人類文明長河里的典籍掙脫時間的束縛,為普通讀者架起一道觸摸先賢智慧的輕橋,讓知識的光芒照進更多生活場景。讓公版書擁有持久生命力,仍有賴出版機構的專業性與責任感,讓公版書真正成為傳承文脈、滋養心靈的“長青之書”。(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