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藏式木窗,灑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民族嘩嘰手工編織專業合作社的作坊內。達娃央金坐在傳統木織機旁,手指輕柔地捻起一撮羊毛,對著陽光仔細端詳,進行“澤帖爾”制作的第一道工序——選毛。作為當地的精品羊毛手工藝品、西藏氆氌中的佳品,“澤帖爾”從選料到編織工序都十分講究。
澤帖爾編制技藝起源于西藏山南市澤當鎮,“澤”是山南市澤當鎮的簡稱,“帖”是藏語音譯“帖瑪”的簡稱,意為毛嘩嘰,發源于公元64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2021年,毛紡織及搟制技藝(澤帖爾編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作坊里沒有機器的轟鳴,靜靜回蕩著織機規律的吱呀聲,像是古老歲月的回響。達娃央金的雙手布滿老繭,卻異常靈巧。她將選好的羊毛輕輕鋪在膝頭的羊皮墊子上,用一把木質梳子反復梳理,直到羊毛變得如云朵般蓬松柔軟?!斑@一步急不得。”達娃央金低聲說道,手中的活計卻絲毫不慢。她捻線的姿勢十分獨特——右手持紡錘,左手拇指與中指輕捻羊毛,隨著手腕的巧妙轉動,一根均勻的毛線便悄然成型。
“一天最多只能織出這么長,大概也就十幾厘米?!焙献魃绻ぷ魅藛T次珍一邊比劃一邊說,指尖所及處是一段剛織好的澤帖爾面料,長度不過手掌大小。面料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觸感十分細膩?!斑@道編織工序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定力??椆け仨毴瘫3稚眢w前傾的姿勢,眼睛緊盯著密匝的經線,任何一次分神都可能導致斷線?!贝握湔f。
在作坊的另一角,幾名藏族婦女正坐在織機前忙碌??棛C高近兩米,保留傳統的木質結構,因常年使用而泛著溫潤的光澤。她們雙腳有節奏地踩動踏板,雙手交替拋接木梭,經緯線在她們指間以肉眼難以捕捉的速度交錯、收緊。
這項傳承千年的技藝背后,有一段艱難的復興故事。合作社創始人巴桑站在展示廳里,輕撫著一張剛完成的澤帖爾掛毯。“最困難的時候,整個澤當鎮找不到幾個會織澤帖爾的人?!卑蜕;貞浾f,2008年,他在西藏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進行專門調查,澤帖爾編制技藝鮮有人掌握。僅有乃東區澤當鎮的幾名村民了解,但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也已經80多歲。“后來我就向這幾位高齡手藝人系統地學習羊毛選料、分梳以及經線、緯線捻線技能和澤帖爾編制等技藝,學成后再教給更多學員?!?/p>
今年3月,巴桑被認定為毛紡織及搟制技藝(澤帖爾編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巴桑帶領學員在傳承古老民間紡織技藝的基礎上,對澤帖爾編制技藝和產品進行了材料、幅寬、染色、防蟲、增加民族圖案等多方面創新和發展。如今,他的合作社直接解決當地貧困群眾長期穩定就業人數達到127人,其中32名是殘疾人,他們生產的澤帖爾制品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
午后陽光斜照進作坊,在墻上投下織工們忙碌的身影??諝庵醒蛎w維飛舞,像極了飄舞的雪花。年長的匠人偶爾會哼起古老的歌謠,年輕人則專注地聆聽著織機每一次吱呀聲中傳遞的古老韻律。在這里,每一寸澤帖爾的誕生,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每一件成品的完成,都是傳統與現代的美妙共鳴。
夕陽西下,作坊里的織機聲漸漸稀疏。達娃央金小心地收好未完成的作品,將工具歸置整齊。明天,這些古老的木器又將繼續編織澤帖爾的下一個千年故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