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海南文昌雞,這是啥?”“求地址!下周我也去海南。”河北游客楊澤萌在海南文昌鋪前鎮發了一條“打卡糟粕醋”的朋友圈,十幾條評論涌來。
“第一次吃是因為一家糟粕醋火鍋打折?!眮碜院幽系膶W生曹越記得,竹編簸箕盛著雪白魚丸、粉嫩大蝦、鮮扇貝與時蔬,一勺入口,鮑魚彈牙、扇貝軟嫩、大蝦鮮甜,米發酵的醇厚酸香混著蒜頭油回甘,海菜軟滑帶咸鮮,牛雜吸滿酸湯滋味。
糟粕醋之于海南,就像胡辣湯之于河南、豆汁之于北京,是刻在骨子里的味覺符號。這碗在民間流傳百年的湯底,早已不只是尋常食材,更是一部濃縮的海島味覺史,承載著海島人民的生活智慧與文化記憶。
飲食符號
熱帶季風造就的高溫高濕,為酒糟發酵提供了天然溫床,又讓祛濕開胃的飲食需求尤為迫切。漁民們將釀酒剩下的糟粕發酵成醋,加入辣椒、蒜、姜等香料,制成酸辣鮮香的醬料?!白儚U為寶”的民間智慧代代相傳,逐漸成為海南飲食文化的重要符號。
來自山東的學生才智在海南讀研時與糟粕醋結緣:“以前只知道清補涼和椰子雞,來這邊上學才聽說糟粕醋?!辈檫^后,他才知道這是一種湯底,可以煮粉也可以作湯底涮火鍋。
“早先用番薯釀酒,后來才換成大米。我們家從奶奶嫁過來就開始做糟粕醋,鎮上的人都認識她,叫她‘三婆’?!变伹叭旁闫纱桌习謇钚ぴ频闹v述勾勒出家庭傳承的清晰脈絡,手藝的靈魂在于代代相傳的酒曲,“我們家的酒曲是一代一代接種傳下來的,母種從沒變過”。
2019年畢業后,李肖云本不想接手母親的生意,因為“看她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我只想找份安穩的會計工作”。一位長期在廣州生活的海南老鄉點醒了她:“為什么你們家的糟粕醋不能郵寄呢?我每次想吃都吃不上。”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李肖云開始嘗試拆分料包,用保鮮盒冷凍后再封口,解決了漏液難題后便開了一家網店。
為摸清不同人群的口味偏好,李肖云開始了細致的市場調研。每天在門店里,她都會逐桌詢問客人:“酸不酸?辣不辣?會不會覺得太淡?”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留言。
要將調研結果轉化為穩定的產品,僅靠門店小范圍測試遠遠不夠。海南的糟粕醋運輸出去有兩個難點,一是運費高,二是品質沒法保證。工廠生產第一代產品就遭遇了“滑鐵盧”——酸度不穩定、風味層次感不足。李肖云說:“當時糟粕醋行業剛起步,整個海南有生產許可證的廠家包括我家在內只有兩家?!焙迷诒本V州10多家有定制需求的餐飲店愿意陪她試錯,她也剛好借這個機會收集市場數據,看看不同客戶喜歡什么口味,差別到底在哪。
這些餐飲店成了她的“風險承擔者”和“數據收集員”。給合作店家供料后,因為第一代產品出現了各種問題,這些餐飲店把風險承擔了下來,把收集到的客戶意見反饋給工廠,工廠再據此調整配方。
李肖云執著守護的傳統味道,也藏在許多海南人的童年記憶里。土生土長的海南女生王嘉穎對第一次吃糟粕醋印象很深:“小時候哥哥帶我去吃,當時覺得怎么這么好吃!酸酸辣辣的,蒜蓉特別多,我一個不吃蒜的人都能接受糟粕醋里的蒜蓉,酸辣適中,咸度剛好。”
漁家本味
糟粕醋從家庭式小作坊走向規模化生產,海南一小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振華成了執著的“守味人”——讓機器生產的傳統糟粕醋保留“漁家本味”、醇厚酸香。
“很多人覺得煮碗酸湯很簡單,可要是把鹽、糖、味精全去掉,還得讓它鮮得有層次,難!”黃振華目標明確:做“0添加”的糟粕醋。
為找突破,他把研發挪到廚房,每天都會在廚房里待十幾個小時,一直不斷地做試驗。糟粕醋發酵周期30多天,一旦某個批次沒有發酵好,需要全部從頭再來。這種“一個月試錯一次”的節奏,讓他格外沉得住氣。
“后端實現不了,就改前端工藝,讓整個鏈條協同起來?!彼f,“每回都是廚房做完、嘗過、調整,再等1個月看發酵結果。這樣的試驗重復了數千次,終于有了結果?!?/p>
最讓黃振華有成就感的不是實驗室里的數據,而是消費者的反饋。當地老饕符雄助是“椰小雞”餐廳的???,“我吃過不少糟粕醋,就喜歡椰小雞不澀不沖的口感”。而“椰小雞”用的正是黃振華團隊的糟粕醋。
既要突破產能瓶頸,又要攥緊“漁家本味”的根——鋪前三婆糟粕醋工廠廠長林冠也行走在守味之旅上。
林冠最初面對的是1000多平方米的小車間:僅一條生產線,不到10個工人圍著陶缸忙碌,傳統瓦缸發酵沒有儀器控酸控溫,全靠人工經驗。日產量幾百斤,訂單多了根本接不住。
更頭疼的是渠道難題,因為工廠相對簡陋,每當迎來大的渠道機會時,不一定接得住。2024年,一家大型會員制超市找到林冠談合作。他記得很清楚,雙方“談了一兩輪”,最終“因為條件不行驗廠沒驗過”。這次碰壁,讓他更堅定了改造的決心。
改造核心是平衡“提產能”與“保風味”,林冠決定兩條生產線并行:一樓建智能化車間,放大型發酵罐,整個智能車間由中控室操作,基本不用多少人,每天產量超過50噸;二樓保留半自動化車間,沿用瓦缸發酵、人工炒辣椒的古法?!昂D先司驼J這個老味道,不能丟?!绷止谛ρ?。
無論是黃振華數百天的研發,還是林冠的“雙線并行”,都讓海南糟粕醋的“漁家本味”一步步穩穩地從漁家灶頭走向更遠的餐桌。
更大市場
文昌市糟粕醋協會會長張寒冰到上海出差時,曾在一個大型商超看到一群人在排隊,他當時很好奇地湊上去,發現是一家生意火爆的糟粕醋店。
“北京的同事也經常找我要糟粕醋,我覺得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大城市已經有苗頭了?!蓖跫畏f很自豪,“外地朋友來玩,我會推薦糟粕醋,糟粕醋和清補涼是比較能迅速被外地朋友接受的海南風味,他們的反饋都是挺喜歡的,甚至回到他們所在的城市,還是會懷念糟粕醋的味道?!?/p>
即便口味獲得了不少認可,市場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但糟粕醋要真正“走出去”,還有很多難題待解。
首先要解決的是“新舊交替”的拉扯。海南的老字號多有幾十年歷史,藏于街巷中,口碑扎實且訂單飽和。張寒冰說:“有普通大眾的口碑,產品根本不愁賣,但是生產條件難言完善,口味也不穩定,保質期最多7天。這些忙著供應老客的小作坊主,確實沒精力考慮長遠的企業化運營?!?/p>
針對此,海南各地也陸續建起一些標準化、智能化工廠,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規范化生產管理的追求越來越嚴格??梢灿幸恍I內人士擔心“追求快捷,會不會少了傳統工藝里的煙火氣”。
更讓人頭疼的是“傳承”與“標準”之間的矛盾。張寒冰說:“祖輩靠陶缸循環菌種發酵,味道穩定,自食夠用。如今要走出海南,就得用標準菌種、按完整標準生產并徹底消毒。如何平衡食品安全與傳統風味,成為全行業的難題?!?/p>
李肖云認為,糟粕醋走出海南的關鍵是避開網紅短期陷阱?!熬W紅產品壽命短,沒有文化支撐,消費者嘗過一次就不會再記起?!彼艘粋€活態工坊——米糟粕發酵、陶缸熬湯、手工調香等傳統工藝全程可見。
在她看來,工坊將“鏡頭里的場景”變成了“游客可體驗的現實”,讓糟粕醋的傳統工藝不再是遙遠的畫面,而是能觸摸、能品嘗、能帶走的文化記憶,游客見證了糟粕醋誕生,感受了人間煙火氣,還能購買新鮮產品。
推廣難題仍未完全解決。曹越坦言:“對糟粕醋的宣傳還不夠多,很多人聽到糟粕二字覺得像個貶義詞?!?/p>
對此,協會也在推動兩件關鍵事:一是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像文昌雞、沙縣小吃一樣,把發源地的優勢打出來,注冊后授權給符合標準的企業使用;二是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糟粕醋傳藝人”,明年將啟動第二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育,給符合標準的門店授牌“傳藝人”,要求他們帶徒弟、做培訓,把技藝傳下去。
從碼頭漁火到直播間里的熱鬧,糟粕醋的跨越藏著海南人的熱愛與堅守。這碗融合了漁家智慧、南洋風情與家族情感的酸湯,是海南文化的味覺名片。在傳統與現代碰撞、多方合力下,這股百年酸香將持續蔓延,讓更多人品味海南滋味、讀懂海南故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超然 王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