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機器人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春晚上那些整齊劃一的舞蹈表演。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不到一年時間,人形機器人就從春晚舞臺,已經悄然走進了商場柜臺,成為唾手可得的消費品。價格在1萬到3萬元的多款人形機器人先后發布,短時間內銷售一空。當機器人的價格降到和高端手機差不多的時候,有很多人開始想象,在電腦、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人形機器人會不會成為又一個大的家用消費品?人形機器人,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它真的安全可靠嗎?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我們又該警惕什么?
你能想象,此時此刻,就買一臺機器人回家嗎?今年雙十一,在一些電商平臺,就上架了一種全新的商品。
讓想象成為現實,當然離不開價格。今年雙十一,三款熱門機器人,價格都在3萬元以內,宇樹科技和加速進化公司推出的機器人,售價都是2.9萬,而由松延動力推出的機器人小布米,更是首次將售價突破到萬元以內。
松延動力創始人兼董事長 姜哲源:價格確實是一次突破行業的底價策略,這次我們的價格直接定到9998元,不到一萬元錢的售價,能讓大量的用戶買到機器人,我們這個價格其實是突破了一個人群的上限了,我們直接打到一個消費級很大的人群池子里面去了。
當人形機器人的價格等同一部高端手機,到底會有多少人愿意買單?
松延動力創始人兼董事長 姜哲源:光京東一個平臺我們賣了已經馬上要到1000臺了,這是純線上訂單,還有很多的線下訂單,線下訂單甚至規模要超過線上訂單,我們累計的訂單總數應該是在數千臺這個量級。我們其實之前沒數到底能賣成什么樣,這次算是驗證了我們的一個猜測,就是這種突破價格下限的機器人產品是有機會的。
但是,這樣一款機器人買回家,究竟能做些什么?這也是消費者的關心。企業介紹,小布米的定位,更多的是作為科技玩伴和編程教具,具備陪伴孩子運動、激發編程興趣,以及教學英語、聊天等功能。顯然,該款產品與大家想象中的端茶倒水、洗衣做飯、照看孩子的場景,仍有不小距離。而企業對這款產品的定位,也是“準消費級”產品。
松延動力創始人兼董事長 姜哲源:小布米能摸到b端(企業用戶),也能摸到c端(個人消費者),但它價格還沒有低到讓普羅大眾都能特別輕松買得起,所以我們認為還不能完全算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級。

記者:什么樣的機器人算是完全的消費級?除了價格之外包括性能嗎?
松延動力創始人兼董事長 姜哲源:如果能夠真正解決人們生活中絕對剛需的機器人,我們認為那種時候是真到消費級了。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顏志:我個人覺得目前這些個人去買機器人,可能都主要當成一個玩具,做成一個高級的電子玩具進行消費,離真正的機器人進家里幫忙干活或者幫忙做家務,我個人覺得從技術上面還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的難度。
盡管真正意義上的消費級機器人尚未出現,但機器人與我們的距離卻在一點點拉近。汽車有4S店,機器人也可以有4S店,今年以來,國內已有多個城市出現了機器人4S店。本周,湖南首家機器人4S店在長沙開門營業,機器人擰螺絲、彈樂曲,還能把脈問診,既能購買,還能訂制。
湖南超能機器人4S店店長 周龍:讓客戶到店里先感受產品的魅力,然后再根據個性化的需求去做一些定制化的服務,未來隨著整個產業的發展,包括國家的推動,我們肯定會布局這種消費級的機器人。
上周,國內首家機器人7S店在武漢開業,之所以叫7S店,就是在傳統汽車4S銷售模式上,增加了解決方案、展示和培訓三大功能,由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建造運營,湖北省內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也在這里集體亮相,有的迎賓,有的表演,還有的擔任售貨員,這家開在地鐵商圈里的機器人店,可以讓顧客首先體驗一下“未來超市”的感覺。
湖北光谷人形機器人7S店店長 胡龍丹:各種各樣的互動,這是最受歡迎的。我們的機器人超市,真正地讓我們的老百姓能夠通過機器人為他服務,來體驗機器人未來給他帶來的價值。所以我們把7S店開到了商圈,讓老百姓早期更快捷、便捷地體驗機器人,為未來生活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提前做準備。
人形機器人產業,各地正在呈現加速布局的趨勢。最近一個月,河北、山東、陜西、安徽等地,也紛紛發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項行動方案。例如,安徽設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7年,智能機器人全產業鏈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顏志:機器人量產,跟應用領域有關系。應用領域在工業或者公共服務導覽的,或者無人值守的店面里面做咨詢交互服務,這一塊我覺得量產市場是比較大的,就會很快推廣開來。但是真正的面向家庭消費級的、家庭服務級的,目前可能還是要有一段時間。
對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很多人持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它越來越像人,變得更聰明、更能干。如果做不到這些,它跟一個唱跳玩具的區別似乎也不大。但另一方面,當它真的越來越接近人類時,大家又會不自覺地擔心:如果它比我們還聰明還強大,我們還能控制它嗎?正是這種矛盾心理,促使科研人員在開發過程中需要保持高度的審慎。尤其是進入家庭的機器人,任何一個功能的增加,都得反復推敲。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需要技術的不斷成熟,相關行業標準的完善顯然也必不可少。
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自主思考、行動,并最終超越人類嗎?從目前上市的幾款萬元級機器人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暫時是否定的。本周,記者在電商平臺也詢問了三家機器人品牌客服,他們的回復都是,目前機器人功能都需要遙控,有的還強調機器人不能自主性活動。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很多的萬元機器人實際上可能實現了行走的能力或者有最基本的陪伴能力,但是像人一樣進行精準精巧操作,目前還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人類的認知功能有400多項,我們現在甚至沒有一個人工智能或者具身智能體能夠具有20項不同的認知功能,所以真正意義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實際上還是任重道遠。
本周,第二屆中關村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大賽決賽舉行,除了工業機器人,還專門為居家機器人設置了細分賽事,為的就是還原真實家庭環境,讓機器人落地日常生活“真干活”。
參賽隊伍代表 蔡琬茹:參加的是機器人疊衣服的場景展示,同時它可以勝任很多家居場景,比如熱飯、打掃屋子、打掃會議室、端盤子、做咖啡這些。
在專家們看來,這樣的居家機器人,將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但即使是這類相對復雜而高級的機器人,也與真正的智能機器人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現在的人工智能系統包括具身智能,它其實是一個看似智能的信息處理工具,它不是真正的具有智能,它只是行為上表現得讓人覺得它似乎有智能,行為上符合人類在某種特定場景下的預期,但實際上它不具備真正的理解能力。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顏志:其實國內跟國外的機器人,都存在著相應問題,做相應的一些動作執行或相應的一些工作還是可以,但是它的泛化能力,就像你換一個環境這個東西它可能要重新訓練,重新去做相應的事情。高層次形態的類人形機器人的話,要完全應用到家庭領域里面,個人覺得還要5年到10年左右。
今年以來,相比工業機器人的迅速落地,真正意義上的家庭用機器人,還需要突破諸多技術瓶頸。
中國科學院院士 喬紅:它不太能夠馬上用到家庭,因為安全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可靠性和安全性,一點錯都不能出。第二個要求實際上是高性能要求,比如神經科學、類腦科學,還有人工智能,都要真正理解,這樣才能夠保證性能,同時保證安全。
2023年底,工信部發布《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而這三個方面的突破,在專家看來,就是一種期待機器人更接近人的嘗試。
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顏志:大腦的話主要是做規劃決策方面的工作,小腦做運動控制這方面的工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其實它是一種擬人化的類比,在提供服務的類型來講的話,希望未來的具身智能既有大腦,也有小腦,也有肢體為人類提供服務。
機器人肢體的靈活度,尤其是手的靈活度,被認為是機器人大規模商用的關鍵。
本月初,美國特斯拉公司展示了處于迭代中的擎天柱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在現場自主完成行走、舞蹈等動作,展現出高度靈活性與協調性。同樣是在這個月,國內企業小鵬發布的人形機器人,不僅走起了貓步,企業還宣稱,機器人單手擁有22個自由度,可以驅動手完成各種精細動作。今年以來,突破正在不斷涌現。然而,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成為一種趨勢,我們也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因為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驚喜,還有驚嚇。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機器人在服務于社會,特別是家庭場景中存在一個叫“恐怖谷效應”,有些人會覺得甚至是一種驚嚇。人工智能當它越來越擬人化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就是我應當把它當一個伙伴看待,還是一臺機器去看待。我對于機器人的操作,是不是合乎倫理的,是不是符合人類道德標準的,這些新興的問題,對于公眾來講,不能對具身智能機器人進行過度想象,目前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它是一個信息處理的工具,它目前不是人類的伙伴,也不是人類社會的準成員。
不少人認為,機器人產業正處于爆發的前夜。然而,如果相應的國家標準還不完善,技術和資本的狂飆就將充滿風險。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新能源汽車,盡管十年來中國的新能源車行業高歌猛進,但直到今年10月1日之前,行業里一直沒有針對新能源車“冷卻液”的國家標準。很多企業被迫沿用燃油車的標準,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電池起火的安全隱患。那么,今天的機器人產業,怎樣才能不重復這樣的故事?當機器人開始逐漸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數據隱私、安全控制、人機交互,還有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其他關鍵方面,相關的標準,監管的體系,都準備好了嗎?
126項國標已經發布,41項正在研制,這是今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披露的我國機器人領域國家標準的進展。四年前,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到目前為止發布的126項國標,覆蓋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在專家看來,人形機器人的行業標準正在逐步搭建之中,與此同時,也有基礎性的通用國家標準進行兜底。
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 李金村:任何一個機器人產品,哪怕是所謂的新物種都繞不開幾道基本的關口,一是電氣安全、電磁兼容,這類通用的安全標準。二是機器人本體的安全要求,急停、保護、停機等基礎條款,也就是說企業不可能完全在無票的情況下上車。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些消費級的人形機器人,在真正進入商場4S店之前,實際上已經在遵守上述的通用的強制性標準和相關的行業規范。
然而,人形機器人技術日新月異,難免會出現標準追趕技術的狀況。市場監管總局表示,正全力推動15項人形機器人國標研制,接下來,安全、驅動技術、數據利用等方面將是重點攻關的方向。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我覺得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確實是一個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但是另外一方面對于它的標準化規制,很多的標準都是在制定的過程當中,家用機器人由于它波及的范圍之大和可能接觸的用戶之廣,可以說對于加緊制定安全和倫理相關的標準,就是用四個字來形容,迫在眉睫。
如何防范風險,確保安全,標準的制定首當其沖。去年,廣東潮州曾發生一起送餐機器人撞人事件,一名3歲多的孩子在餐飲店吃飯時跑動,因為避讓不及,被送餐機器人撞倒在地。隨著機器人進入家庭場景,它們將不可避免地與人類發生近距離互動,相比在車間和籠子里工作的工業機器人,風險要大得多。
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 李金村:總體來說,現在的標準體系已經把基本的安全底線畫出來了,機器人內部的安全控制系統要實時監測,比如速度、位置、力矩、碰撞等信號,一旦超過了安全的閾值,就必須自動減速限力甚至停機。這個邏輯和家里的斷路器漏電保護開關是一樣的,不等人反應,系統已經自己先跳閘了。針對有關擁抱老人、接觸孩子等親密接觸的力控的強制性標準,應當說目前還沒有完全適用的標準,有針對性的標準還是在加緊的制定中。
若標準制定滯后于技術的進步,安全隱患便可能悄然入戶,這樣的風險,在隱私保護方面已經顯現。去年,美國某知名品牌掃地機器人,被曝存在嚴重安全漏洞,不法分子可通過遠程控制操控設備,使其淪為隱匿于家庭環境中的偷窺工具。
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 李金村:個人信息的權益實際上是歸自然人的,特別是家用的機器人采集到的有關人臉的、聲音的、室內影像的位置信息,以及未成年人的對話、學習習慣等等,在法律上基本上都落在了敏感的個人信息的范疇里。家用機器人可以幫我們多一雙眼睛、一雙耳朵,但是這雙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東西,原則上是屬于用戶的家庭隱私賬本,作為企業只能在用戶授權或者法律框架內有限使用。要求它在系統層面做到少采集,采得明白,存得安全,用得克制,特別是在家庭這種高度敏感場景。
在專家看來,隨著機器人自主性的不斷提升,標準制定和監管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當機器人可能像人類一樣做出不可預測的行為,它也將產生新的安全隱患。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曾毅: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未來都可以進行在線的自主的升級,但是升級以后的模型和算法跟以往的模型算法,它就不是一套算法,甚至會由于算法的優化帶來新的安全隱患。可以說對于具身智能機器人不僅僅要進行出廠測試,我想更關鍵的是未來具身智能機器人它要采取在線、持續性、周期性的測試。
全國機器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 李金村:技術再快跑,安全底線必須提前劃清楚,我們現在的思路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是先把家庭場景壓力測試做扎實,再把在線升級的安全閘門管起來。我們強調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就是要讓用戶既享受不斷升級的智能體驗,又不用為他哪天突然變了個性去承擔額外風險。
當手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誰也不曾想到,它能如此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社交方式,現在一家人哪怕坐在一起,很多時候也是各自在那兒刷著手機。而如今,當人形機器人開始敲開我們家門的時候,我們也必須叩問自己,人類自身是否做好了準備?如果機器人真正進入家庭,并成為家庭中的一個角色,會對我們的家庭和社會結構產生多大的沖擊?當孩子更愿意和機器人玩兒,當老人把情感寄托在機器人的陪伴上,人類最珍貴的愛和責任,又將面臨怎樣的沖擊?人形機器人的加速發展,我們當然歡迎,但也要有足夠的理由保持警惕,更有許多的問題需要未雨綢繆。要思考的有很多,但有一點必須始終牢記,科技的進步,終究是應該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