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崆峒,襟帶涇河。
這里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重鎮。千年流轉,文脈不息,武道興盛。

崆峒山一景(央廣網記者 寇剛 攝)
清晨,崆峒山的霧氣還未散盡,崆峒鎮“半山坡”農家樂老板朱學又在古鎮里走街串巷,腳步聲在晨霧中格外清晰。多年前,他守著灶臺炒菜端盤;如今,他更喜歡把崆峒的山水人文說給遠道而來的游客。
灶臺到“舞臺”
曾靠開車送游客上山謀生的朱學,看到了崆峒鎮旅游發展的廣闊前景,他開起了鎮里第一批農家樂。
“來,嘗嘗我們平涼最地道的面!”朱學端著熱氣騰騰的面碗,熟練地放在游客面前,“這面可有來頭,始于4700年前的崆峒山,用床子壓制成條,粗細均勻,嚼勁十足……”
平涼面,又稱合羅面、床子面,以小麥面、蕎麥面為原料,利用床子將面團壓成條狀入鍋煮熟,撈出控干,拌上熟油食用。
面是朱學最拿手的菜之一。“起初就是家常菜,游客爬完山下來吃個飯,歇個腳?!鄙獠粶夭换?,他意識到,單靠“一碗飯”留不住人?!吧竭€是那座山,如何講出不一樣的故事?”
轉機來自當地政府對文旅融合的推動。近年來,崆峒鎮圍繞“崆峒山”大IP,系統整合武術、非遺、民俗等資源,打造崆峒文旅品牌。
如今,朱學不僅是農家樂老板,還“自封”了一個新頭銜――文化宣傳員。

朱學在平涼戲曲博物館參觀展品(央廣網記者 寇剛 攝)
一有空,他就往平涼戲曲博物館跑,那里有6000余件戲曲與皮影珍品,還有百姓大舞臺讓他過戲癮?!半m然我唱得不怎么樣,但就是愛唱?!庇慰鸵黄鸷澹汀伴_腔”。
“我小時候沒有崆峒文武學校,不然我現在怕也是個高手了?!敝鞂W站在崆峒文武學校大門外,看著孩子們習武的場景,不自覺地比劃起來。
崆峒武術,是朱學逢客必薦的另一張名片。
崆峒武術系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發源于鎮境內的崆峒山。包含百余種拳械套路,其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在套路、技擊功夫上自成一體。
崆峒武術歷史悠久,《爾雅》中很早就有“空同之人武”的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游歷崆峒,留下了“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的名句,讓崆峒武術名揚天下。作為崆峒武術的重要傳承載體,創辦于1999年的崆峒文武學校正在將千年崆峒武術的精髓融入日常教學。

崆峒文武學校教學現場(央廣網記者 寇剛 攝)
朱學的侄子閆志琛,現就讀于崆峒文武學校。朱學每次都以“探親”為由來學校,但每次都會被“無情”地戳穿:“叔,你咋又來了,到底是來看我的還是偷學武術的?!?/p>
朱學比劃著不甚正宗的招式,卻樂此不疲:“這也算是一種宣傳吧?!?/p>
從灶臺走向舞臺,從服務游客到傳播文化,朱學的轉型,正是崆峒鎮從傳統旅游向“文旅融合”縱深發展的側影。
“流量”變“留量”
站在重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十字路口,以崆峒山和崆峒文化為文旅核心,近年來,崆峒鎮把自然風光、歷史遺存與民俗風情精巧串聯。
作為崆峒武術的發源地,崆峒鎮將武術融入文旅血脈。每年一屆的崆峒武術大會已成為當地的品牌活動,以“文體旅康養融合”為主線,通過精彩賽事、武醫融合、俠文化體驗等,架起一座聯通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武術之橋。

崆峒武術大會比賽現場(央廣網發 平涼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每逢盛會,全國近20個省份、200余支代表隊的6000多名武術精英齊聚一堂,在傳統套路、競賽套路等項目中展開巔峰對決。
武術薪火代代相傳,今天,仍有約10萬平涼人習武。崆峒武術還跨越山海,在20余國開枝散葉,同時,吸引著越來越多武術愛好者赴崆峒“探源”,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崆峒鎮乘勢而為,通過完善夜間經濟配套、開發特色文創產品等舉措,并精心打造文化體驗項目,讓游客“半日游”擴展為“過夜游”,甚至“多日游”。
過去,游客爬完崆峒山,多是吃頓飯便匆匆離去?,F在,在崆峒,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更可以開啟深度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在古鎮的非遺工坊里,可以圍坐在老師傅身邊,親手揉捏膠泥制作各種泥塑,或剪出一幅寓意吉祥的“崆峒山色”窗花……這種促游客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留住了游客腳步,也提升了旅游的附加值與人氣。
對此,朱學最有發言權。“就我從事農家樂這幾年來看,很明顯的感受就是過夜的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旺季的時候民宿一床難求?!毕瘛鞍肷狡隆边@樣的農家樂,西溝村目前也已發展到14家。

朱學向游客推介當地物產(央廣網記者 寇剛 攝)
“這是我們崆峒鎮自產的花椒,來自圓頂山,在數伏季節成熟,味麻得很?!泵鎸Σ粩嘣龆嗟挠慰停鞂W也嘗試推介銷售本地物產。起初他在農家樂開設展臺,后來村里打造了游客服務中心,為產品集中展示搭建統一平臺,朱學便成了這里的???。他一遍遍向游客介紹,沒有華麗的辭藻,但那份對家鄉物產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卻極具感染力。
這份真誠,延續到了游客接下來的體驗和購買中。游客在品嘗了地道的面后,很自然地就想帶走一包本地的優質面粉;在體驗了道醫推拿后,會對那些草藥包產生興趣……

崆峒古鎮游人如織(央廣網發 平涼市崆峒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各方同向發力,小鎮的旅游消費鏈條就這樣不斷延長,農業、副業與旅游業實現了無縫銜接,形成一條堅實的綠色產業鏈。數據呈現了這一變化,今年截至10月底,崆峒鎮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逾3200萬元。其中過夜游客占比超過五成。
“游客愿意住下來,意味著他們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體驗更深度的文化內容,愿意在餐飲、住宿、購物等方面進行更多消費?!贬轻兼偽幕瘜8衫钜屎秸f,這不僅僅是“流量”的勝利,更是“留量”的勝利,是崆峒鎮文旅融合產生的化學反應。
今日的崆峒鎮,正以文蘊為魂、武風為骨,在古韻與新聲的交響中,鋪展一幅“古道名山”、鄉村振興的現代畫卷。
小鎮簡史:
崆峒鎮地處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南部、涇河上游之濱,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重鎮。全鎮總面積180.6平方千米,轄15個行政村97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2.6萬人。
崆峒鎮文化底蘊深厚,先后發掘仰韶、齊家文化遺址等30余處;旅游資源豐富,崆峒山、龍隱寺、平涼市博物館等旅游景點鱗次櫛比。按照“民宿文旅+N”的發展模式,崆峒鎮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產業鏈。近年來,崆峒鎮先后獲評“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最美康養小鎮”等榮譽。

崆峒古鎮一隅(央廣網記者 寇剛 攝)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宮歆慧
統籌:陶玉德
策劃:李紅笛
采制:寇剛
視頻:寇剛 李姝婷
鳴謝:平涼市崆峒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