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挖掘內需潛力、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的發展目標。這為持續擴大內需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提供了廣闊空間,是中國經濟在“十五五”時期攻堅克難、行穩致遠的最深厚底氣所在。
當前,中國經濟正行進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以超大規模市場為擴大內需提供廣闊空間,首先要深刻理解中國人口體量的經濟內涵。今日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是一個由穩步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全球最發達的數字基礎設施以及層次分明的區域發展格局共同構成的立體生態。據商務部預測,中國現有14億多人口,未來十多年中等收入群體將超過8億人,市場潛力巨大。這一群體對高品質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構成了消費升級的強勁動力源。從一線城市的科技時尚到縣域鄉村的性價比追求,從“銀發一族”的健康養老到“Z世代”的個性化體驗,需求的多樣性與梯度性,為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次,要將市場潛力轉化為有效需求。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著眼于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隱性壁壘,促進商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更加順暢地流動。這意味著不同地方特色產品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進入更廣闊的市場,而消費者也能擁有更豐富、更優質的選擇。當市場的“毛細血管”暢通起來,整個經濟肌體將迸發更大活力,內需的廣度與深度自然得以拓展。
第三,要將擴大內需與提高供給質量、優化收入分配協同推進。擴大內需并非簡單地就消費談消費,而是一場深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我國居民消費意愿正從“有”向“優”轉變,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傾斜。要通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著力提升居民的可持續消費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等問題。當人們的錢袋子更鼓,對未來預期更穩定,蘊藏在超大規模市場中的巨大能量就會被真正激發。
此外,科技賦能是打開內需新空間的一把“金鑰匙”。我國擁有龐大的數據規模、高度數字化的消費活動,使消費場景得到極大延伸。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有助于進一步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從直播電商到即時零售,從個性化定制到智能家居,技術創新不僅創造了新的消費熱點,也正改變著供需匹配的方式。企業可利用大數據洞察最細微的需求變化,實現精準觸達和高效供給。這種技術驅動的供需互動,使得超大規模市場不再是靜態的“大”,而是動態的、能夠不斷催生新需求的“活水”。
用好超大規模市場為擴大內需提供廣闊空間,還需要通過改革破除壁壘,通過創新優化供給,進而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當內需潛力被充分釋放,中國經濟的巨輪就擁有了抵御外部風浪的穩定錨和持續前進的強勁動力。這不僅是中國經濟邁向未來的信心之源,也必將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和正能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