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日本經濟拉響警報,再度出現負增長。數據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美國關稅政策對日本汽車等支柱產業出口造成打擊。同時,日本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與短期政治風險交織,使得高市早苗政府試圖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破局”的舉措顯得力不從心。
11月17日,日本內閣府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下降1.8%,自2024年一季度以來再次出現負增長,直接誘因是外需急劇收縮。數據顯示,外需對三季度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2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美國對日本輸美商品加征關稅,尤其是將汽車關稅從2.5%提升至15%,令日本相關產業遭遇重創,特別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訂單萎縮和經濟衰退形成惡性循環。
內需不振也是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主因之一。特別是通脹高企,實際工資連續數年下降,導致民眾消費意愿持續走低。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占日本經濟比重一半以上的個人消費環比微增0.1%,民間住宅投資環比下降9.4%,內需對日本當季經濟增長的貢獻為-0.2個百分點。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發表的錯誤惡劣言論引發中日關系緊張,中方發布的旅游警示與留學預警使得日本旅游業遭遇寒流。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有研究員估算,此舉可能導致日本損失115億美元至140億美元旅游收入,拖累GDP增速0.29個至0.36個百分點。日本股市的百貨、運輸板塊股票大幅下跌,中日民間交流活動延期或取消,進一步壓縮了日本經濟的回旋空間。
面對經濟困局,高市早苗政府11月21日召開臨時內閣會議,批準了規模達21.3萬億日元(約合1354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旨在應對物價上漲,并擴大半導體、人工智能、造船業等領域的投資。然而,這一方案核心依賴財政擴張與貨幣寬松,并未觸及經濟結構改革。
一方面,日本政府債務規模已占GDP約263%,繼續擴大支出將推高長期利率,加劇政府償債壓力,擠壓民生與創新投入。另一方面,有關政策也存在多處自相矛盾。例如,為應對通脹提出的汽油稅減免屬于財政擴張措施,可能進一步推升物價。此外,高市早苗政府將資源分散于10多個產業,被指缺乏優先級,淪為“跟隨式戰略”,難以引領產業突破。在貨幣政策上,經濟萎縮與通脹并存制約了日本央行加息空間,而高市早苗本人曾反對央行加息,其政策傾向可能延緩貨幣政策正?;觿∪赵H值與進口成本上升。
日本經濟的困境還在于沉積多年的結構性痼疾。首先,人口老齡化持續加劇,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9%,導致勞動力短缺、消費市場萎縮與創新動力不足。其次,產業競爭力下滑,如日本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汽車轉型中固守氫能源路線,錯過電動化機遇,在全球市場中正逐漸落后。最后,日本經濟高度依賴外部市場,但美國加征關稅舉措與中日關系波動暴露了其抗風險能力的薄弱。這些結構性矛盾無法通過短期政策緩解。如今,高市早苗政府試圖將重心置于安保與外交議題,經濟民生淪為次要,通過激進言論轉嫁國內矛盾,這將進一步削弱市場信心。
當前,日本經濟已經陷入“內外交困”閉環,而突圍之路難尋。日本外需受挫與內需疲軟形成雙重壓制,政策工具因債務高企和結構性缺陷效力有限。有分析指出,日本經濟未來可能長期圍繞榮枯線波動,難以實現有效增長。高市早苗政府的財政刺激或帶來短期提振,但若無法糾正產業戰略誤判、化解債務風險、改善民生基礎,任何方案都只會是揚湯止沸,甚至是飲鴆止渴。日本經濟要真正突圍,需從制度變革與技術創新入手,而非依賴短視政策或外部對抗。然而,在當前局面下,這一轉變顯得前景渺茫。(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責任編輯:馮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