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護肝片、定制健康餐食、參加健身課……當下,越來越多年輕人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健康管理。他們雖然常以“脆皮”自嘲,卻也用實實在在的消費,構建起一套全新的健康邏輯。
年輕人自嘲的“脆皮”實際上體現了新一代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狀態的高度敏感,并且愿意為之投資的主動管理意識。隨著時代的進步,“以人為本”與“投資于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2年的8.80%上升到2024年的31.87%。在這一背景下,年輕的消費者不再簡單遵循“病了才治”的傳統模式,而是更早、更主動地關注健康問題,并將其視為一種需要長期投資、精細管理的“核心資產”。
這背后涌動的是對更高品質生活的積極追求和強大的消費潛能。這種理念轉變,使健康消費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新的需求也牽引著供給側的創新與變革,推動健康產業的全面升級。
一是產品形態的輕量化與場景化。傳統滋補品一改厚重形象,以“即食燕窩”“凍干靈芝精華”等形態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催生了“功能零食”“便攜滋補品”等新品類,以及與之配套的“辦公室健康輕食”“居家輕健身裝備”等細分市場。
二是服務模式的個性化與訂閱化。健康消費不再局限于實物產品,更延伸至個性化的服務。從按月定制的健康餐食到一對一的在線健身指導,其核心是為用戶提供持續優化的健康解決方案。
三是技術驅動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智能手環、健康APP等數字工具,將健康監測與管理無縫嵌入日常生活。它們不僅是數據記錄工具,而且通過與AI結合,進化為早期健康風險的“監測哨”和個性化生活建議的生成器,構成了“數字健康”新賽道。
一系列變化為品牌發展指明了新方向。對企業而言,應深刻理解“真誠是最好的商業模式”,摒棄炒作概念、制造焦慮的短期行為,沉下心來投入研發,憑借扎實的科技支撐和可靠的產品體驗,真正滿足甚至超越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健康生活的期待,才能在這片藍海中建立持久的競爭力。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一變化也具有深遠意義。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的,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健康促進政策制度體系。政策引導與消費趨勢正在形成共振,推動一場圍繞健康的變革。讀懂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市場機遇的把握,更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未來的核心命題:未來的勞動方式,將更尊重人性化的節奏;而理想的生活形態,將是健康與日常的徹底融合。(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盧楊靜)
(責任編輯:馮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