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文具常年熱銷,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引爆年輕消費市場,文創產品已跳出景區紀念品的范疇,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大眾消費的新寵。國家文物局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收入達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作為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重要連接點,文創產業不僅是展現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更顯示出驅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我國文創產業呈現出創意驅動、跨界融合、生態賦能的鮮明特征。在產品創新層面,實現了從文物復刻到創意轉化的跨越,不再是簡單復制文物圖案,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讓傳統文化適配現代生活,如將非遺蘇繡融入家居裝飾、把古建榫卯結構轉化為文具設計,兼具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在產業形態層面,“文創+”跨界融合已成主流范式,“文創+科技”催生故宮博物院的“數字故宮”,其中VR技術讓養心殿復原突破時空限制,實現了沉浸式體驗;“文創+旅游”推動麗江、烏鎮等地打造場景化消費,讓游客在非遺體驗中完成消費轉化;“文創+制造業”帶動傳統輕工業企業升級,形成從設計到生產的完整產業鏈。
與國際文創產業相比,我國文創產業憑借文化底蘊與創新模式形成獨特優勢。日本文創以動漫IP為核心,雖然其產業鏈成熟,但文化內核相對單一,受眾較為局限。美國迪士尼則以影視內容驅動,通過IP授權覆蓋主題公園、消費品等領域,但文化表達偏重于商業敘事,且傳統底蘊不足。而我國文創產業則構建起一個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參與體驗為路徑,實現全民共享的獨特生態。例如,四川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文物修復盲盒,通過模擬考古發掘與文物修復流程,讓用戶感受歷史厚重感。又如,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借助互聯網讓公眾參與敦煌壁畫的保護工作,形成了情感共鳴,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這種以現代場景和互動體驗來活化傳統文化的模式,實現了文化價值、情感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具有很強的差異性優勢。
也要看到,在文創產業發展過程中,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的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文創產業鏈上下游耦合不足,上游創意和市場存在脫節的情況,下游生產與銷售模式不夠靈活,導致產品難以和消費需求匹配,創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轉化。未來,要在宏觀政策、中觀產業與微觀企業三方面精準施策。
宏觀層面,完善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體系。制定產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領域與布局,防范同質化競爭。優化財稅支持,設立創新基金,對IP轉化與產業鏈協同項目給予補貼與融資扶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營造公平市場環境。
產業層面,推動產業鏈協同與產業集群建設。貫通產業鏈條,依托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協同,并通過對接平臺促進資源精準匹配。積極拓展“文創+”融合業態,以開辟產業新增長空間。引導資源向特色產業集群集聚,實現集約發展,并建立行業標準與綜合評價體系,引領文創產業邁向高質量軌道。
企業層面,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適配性。通過組建專業團隊,聯合高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深入挖掘文化IP內涵,結合現代審美創新,打造差異化產品。建立市場調研機制,依托數據分析精準定位客群,實現以需定產。此外,還要加大技術投入,運用數字手段開發沉浸式、互動式文創,優化體驗感,提高生產效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常紹舜 路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