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產教融合持續升溫。記者走訪山東多所高校和企業發現,在校企合作意愿強、合作成效明顯的地區,高校科研創新為產業注入活力的同時,企業的技術需求又反哺高校學科建設和科研轉型,促進企業“上鏈”、人才“下沉”、科技成果“出圈”,雙方形成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共同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然而,校企合作從“熱度”走向“深度”仍有不小差距。實踐中,部分合作仍停留在簽約層面,專業優勢和實訓資源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動能;部分企業深度參與積極性不足,對合作效果信心有限;一些企業對研發投入周期和回報持謹慎態度,雙方合作方向難以精準契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破解這一痛點,需要多方協同系統發力。
堅持系統推進,破解產教深度融合的制度性障礙。優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對政策工具的優化組合使用,促進創新生態系統中各相關主體的合作溝通,實現主體協同、制度協同、資源與環境協同,打通各類主體之間的要素流動壁壘,探索打造適應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底座。
堅持突出重點。高校科研資源豐厚,但要讓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就必須立足實際,圍繞服務國家與區域重大戰略需求,聚焦科研和企業需求,明確重點與方向。通過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服務等手段,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加入,探索建立多方投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科研合作機制。在此過程中,科研評價要“量體裁衣”,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探索符合研究特點與規律的差異化評價機制。營造多元立體的科研激勵生態,質量把控與模式推廣還需同步強化。
堅持分層施策。打造創新生態系統,要滿足多層次的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各地經濟資源、教育資源并不均衡,高校要明確自身定位,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教融合發展路徑,從實際效果出發,完善運行機制,激發地方活力,推動不同地區形成錯位互補的科研協同有機體。(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崔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