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圍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戰略部署,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要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重要論述精神,要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運用改革辦法破解發展難題。尤其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提升消費能力,激發投資活力,持續增強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找準制約經濟增長關鍵因素
在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和投資組成的內需是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和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3萬億元,同比增長3.5%,網上零售額連續12年居全球第一位,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1%,對外投資流量連續13年居全球前三位。但也要看到的是,202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同時,受投資回報周期長等影響,投資增長仍較乏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7.2萬億元,同比下降0.5%,民間投資同比下降3.1%。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和關鍵因素。
“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處于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從國內看,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從國際看,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大國博弈更加復雜激烈。在此背景下,更加凸顯了全方位擴大內需的戰略意義。立足國內、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增強我國經濟韌性。
全方位擴大內需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要求,又是應對外部沖擊的有效途徑。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需要把短期政策調整和中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把擴大內需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建立全方位擴大內需的有效機制,不斷釋放巨大內需潛力。
充分激發有潛能的消費
消費作為最終需求,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重要著力點。破解消費需求不足難題,關鍵在于增強消費信心和消費預期,重點是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在實際中,應重點圍繞增收持續發力,暢通渠道促增收、擴大就業穩增收、兜牢底線保增收,持續深化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城鄉融合等相關重點領域改革,構建穩定消費者預期和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為消費者創造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條件。
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穩就業才能穩收入,才能穩預期穩消費。要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完善促進就業機會公平的體制機制,破除勞動力、人才合理流動的制度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人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完善就業優先政策,積極挖掘、培育新的職業序列,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建立健全適應新就業形態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以進一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通過就業提質擴容促進收入穩定增長,進而推動消費全面升級。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降低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強消費信心。要持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增強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規范性。進一步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幫助其消除即期消費的后顧之憂。完善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建立健全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范圍。持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增強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居民預期,進而提高邊際消費傾向,讓消費者有底氣、敢消費。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分配制度影響著居民收入及其消費能力。增強消費能力,關鍵在于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進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要健全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者最低工資。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持續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過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我國鄉村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要通過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高效配置,從體制機制上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持續提高農民收入。著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推動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完善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機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健全相關體制機制,深入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全方位擴大內需,除了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還要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應進一步深化市場準入制度、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擴大投資機制,降低投資成本,為敢投資、能投資、愿投資、投好資創造條件,促進有效投資穩定增長,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
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市場準入條件決定投資機會,影響投資行為、市場活力和經濟效率。要聚焦構建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生產力布局,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按市場化原則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和補短板項目建設,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實現內外資準入標準一致。全周期全鏈條全方位服務企業,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厚植投資興業沃土。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擴大投資的關鍵在于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如果要素市場存在行政分割、價格扭曲、供需錯配等問題,就會制約投資效益的提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完善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健全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和制度規則。完善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從源頭破解資源錯配難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投資體制影響投資動力和效率。要完善政府投資決策機制,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效應,加強交通、能源、水利、農業、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放大投資乘數效應。進一步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社保、住房等民生領域投入力度,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規范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完善市場化投融資模式,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
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
消費和投資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以消費促投資和以投資促消費,是深度釋放內需潛能、全方位擴大內需的重要路徑。需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著力擴大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有合理回報的投資需求,建立健全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在消費和投資的良性循環中持續擴大內需,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更好以消費引導投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費觀念轉變,消費需求向享受型、發展型轉變,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日益增加。這促使企業生產更符合消費升級需求、更高質量的產品,引導投資投向消費新領域、新方向、新場景。針對銀發族、Z世代等群體新消費需求,培育健康消費、智能消費、文化消費等新業態新模式。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創新發展“互聯網+消費”“人工智能+消費”新模式,使消費數據直接反饋至供應鏈上下游,消除信息不對稱,引導投資滿足有效需求,增加有市場、有效益的投資。
更好以投資帶動消費。投資是實現擴大再生產、提升供給能力的關鍵手段,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循環堵點、消除瓶頸制約,創造就業和提供收入,從而形成需求能力。要以有效投資產生的高質量供給創造更多新需求,以新的投資方向、賽道、領域創造新消費方式,激發消費動力。加大對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投資,持續激發文化健康、體育旅游、養老育幼、數字娛樂、在線教育等消費。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培育壯大數字、智能、綠色、體驗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拓展綠色超市、智慧商圈、智慧街區、智慧門店等新場景,通過供給創新持續擴大消費需求。
此外,還要著力破除阻礙消費和投資循環的卡點堵點,持續優化消費和投資互促的相關體制機制,推動提振消費和擴大投資互為動力,以有效消費需求牽引有效投資,以有效供給創造新的有效需求,培育形成更加強勁、可持續的完整內需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成效。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廷惠 作者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