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循環的穩定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性改革,對于提升國民經濟韌性、激發內需潛力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而且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需要”。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依托”,強調“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并作出重要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應運用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等科學思維,通過堅持破立結合、虛實并舉、供需互促、放管并重、央地協同等,全面激發市場活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有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其一,堅持破立結合、先立后破。
“立”重在建立適應實踐需要的制度規則,“破”旨在清除妨礙公平競爭的陳規舊律,二者應統籌推進。通過扎實的“立”為市場運行建立規范,通過堅決的“破”為市場流通掃清障礙,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在一些重大領域,尤其應堅持先立后破,確保在破除舊障礙之前,新機制已有效建立,避免出現制度真空。
在“立”的方面,關鍵是構建標準統一、支撐有力的基礎性制度體系。要完善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過程中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維護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保障所有經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法治基礎。
在“破”的方面,必須堅決破除制約經濟循環的制度壁壘。要著力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嚴禁地方政府在采購、招投標中設置差異化標準。持續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依法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及時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破除經營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和退出市場的各種障礙,簡化企業開辦和注銷程序,促進市場新陳代謝。
其二,堅持以實為本、虛實并舉。
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為虛擬經濟提供物質基礎。以金融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則是實體經濟的助推器。要強化監管、鼓勵創新,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要通過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信貸結構,將金融資源精準引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領域。積極推動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標準化建設,鼓勵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統一監管標準,加強對跨市場資金流動全鏈條監測,健全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切實筑牢金融安全防線,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
其三,堅持供需互促、動態平衡。
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的應有之義。需著力構建高效順暢的現代流通體系和科學有效的市場信息傳導機制,將“硬”的流通網絡與“軟”的信息系統深度融合,讓優質供給更有效地激發并滿足潛在需求,實現市場出清、供需動態平衡和全產業鏈效率提升。
著力建設“物暢其流”的現代流通網絡。加快完善綜合立體交通網,提高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的覆蓋范圍與運載能力,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建設高標準自動化立體倉庫、區域配送中心和智慧物流園區,打造自動分揀系統、智能化倉儲管理系統等,提升存儲能力、分揀效率和周轉速度,實現從“儲”到“配”全流程優化,提升供應鏈的敏捷性。
依托數字技術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覆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鏈條的信息共享平臺,對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分析,精準預測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確保市場信號高效傳導至經營主體,引導企業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按需生產,化解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源錯配、庫存積壓或短缺等問題。
其四,堅持簡政放權、放管并重。
“放”要“放得活”,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管”要“管得好”,切實維護秩序公平,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努力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推動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
形成“有效市場”,需充分尊重市場規律。不斷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壁壘,切實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在調節生產和消費中的作用。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促進建設用地、農用地等高效集約利用。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就業歧視,保障人才順暢流動。
打造“有為政府”,需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將更多行政資源用于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維護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彌補市場失靈等。通過制定清晰的市場規則、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為各類經營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其五,堅持央地協同、部門聯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和企業、企業和企業之間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應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既強調整體的統籌安排和資源整合,也注重激發地方主動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科學有序布局。
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分工,進一步加強央地協同、部門聯動;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和督查考核體系,確保各項重點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創新合作機制,推動區域聯動發展,實現重點區域在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協同與有效銜接,促進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提升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效能,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秋生 作者系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馮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