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晚,保利山東省會大劇院座無虛席,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迎來第800場演出。自2021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只此青綠》一路“圈粉”,不僅在國內70余座城市熱演,還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所到之處,一票難求?!吨淮饲嗑G》的成功絕非偶然,在文化“兩創”方面進行了多維度的深度探索,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一回拈出一回新”
《只此青綠》持續演出4年800場,其核心競爭力,就在于主創團隊找到了能夠穿透時代的文化符號——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這幅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本身就是全民級的文化記憶,舞劇沒有停留在“還原畫作”,而是以“人”為紐帶,構建了“展卷人—畫家—青綠”的三重敘事:展卷人(現代故宮研究員)穿越時空,見證少年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艱辛與執著,最終“青綠”作為畫作精神的化身,以肢體語言“復活”了山水的風骨,讓觀眾從“看一幅畫”變成“懂一段情”:既感受《千里江山圖》的視覺震撼,更共情古人“以生命繪山河”的赤子之心,以及當代人“守護文化遺產”的責任。
元代書法家溥光在題跋中說:“予自志學之歲獲觀此卷,迄今已僅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彼^“一回拈出一回新”,指每一次打開都能看到新的東西。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演至800場,不少觀眾“??闯P隆保弯吖馑飘惽ぁ?/p>
看劇、賞畫兩樁雅事,《只此青綠》用“舞蹈詩劇”這一體裁進行了聯結,即便在四年后的今天,依然獨具特色。該劇編導韓真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詩劇的概念不是舞蹈詩和舞劇的概念結合,而是與文學史同脈,借由詩性傳遞《千里江山圖》中的留白,淡化情節、加強意向呈現,其中的人物皆因念而起、隨心而動、有感而發?!叭绻闶莻鹘y文化愛好者或非常喜歡古詩詞,可能會在腦海中不斷跳出一些片段,可能會想起‘取之以山河以繪山河’,會想起‘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與以往關于其他傳統文化的愛好一下子契合、連貫起來?!?/p>
因此,觀眾不斷刷新對《只此青綠》的觀感,發現一種層層遞進的美?!暗谝粚邮乔嗑G設色之美,第二層是江河日月之美,第三層是王希孟創作時嘔心瀝血的藝術之美;往下一層,可能是工藝人的執著之美;再往下剖,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美?!表n真這樣講解。
舞蹈架起溝通之橋
800場演出開場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聯手山東文投集團共同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現場兩百多名劇粉帶來了沉浸式互動、藝術對話與匠心傳承的獨特體驗。到場觀眾覆蓋全年齡段,而年輕觀眾占據了大多數。演員現場演繹劇中經典舞蹈動作,觀眾搶答對應篇章,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線上直播的人氣也在此刻飆升至高峰。這不禁讓人感慨,舞劇這一小眾藝術,伴隨著《只此青綠》等現象級作品的推動普及,已發展成為廣泛傳播的藝術形式,成為年輕人廣泛參與、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消費內容。
如何把“眾所周知”的古老文明詮釋得更鮮活,揭開大眾“不知其所以然”的一面,是生成爆款的關鍵?!吨淮饲嗑G》在創作的許多方面都另辟蹊徑。比如經典的“青綠腰”,其以宋代繪畫中內斂的基調設計了“靜待”“望月”“落云”“垂思”“獨步”“險峰”“臥石”等一系列造型動作,端莊雅致。伴隨著春晚的巨量傳播,如今已經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國民文化記憶點。又比如該劇的情感升華處理,不僅要表現王希孟,還聚焦小人物,謳歌制絹人、執筆人、磨石人和淬墨人,贊美一代代勞動人民,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只此青綠》能讓青年產生共鳴,也和年輕觀眾、演員以舞蹈為橋梁,實現相互奔赴有關。9月5日活動當天的互動環節,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演員、《只此青綠》主演張翰、孟慶旸、張峻赫、吳宇婷、劉沛然等與大家近距離交流。他們分享心境變化,講述著幕后的趣事,臺上臺下發現了同在奮斗的彼此。
“一路走來確實不易,最令我感動的是有很多觀眾陪伴著《只此青綠》從0走到800,有的觀眾甚至看了我們一兩百場演出。這些觀眾的支持,讓我們在舞臺上既有新鮮感,又有繼續跳下去的動力。”王希孟的扮演者、青年舞蹈家張翰說。
深耕文化根脈,回應時代審美
另一個維度看《只此青綠》,這部代表中國舞蹈頂尖水平的作品,在傳播推廣方面堪稱典范。尤其是在IP開發與商業合作領域,《只此青綠》推出了豐富文創產品,涵蓋演出、電影、音樂、文創等產業生態,更是推出聯名葡萄酒、數字藏品紀念票等,不僅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極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讓《只此青綠》從一個舞臺作品,轉變為全民熟知的文化品牌,實現了藝術價值的延伸和藝術生命的拓展。
以《只此青綠》的成功為參照,山東在舞臺文藝作品方面也可以實現更廣泛的探索。如何立足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對儒家經典故事、齊文化、民間傳說等進行深度挖掘,從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養分,為文化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是一方面;怎樣在此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在藝術形式上勇于突破,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吸引年輕觀眾群體,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平臺讓作品“活”起來、“火”起來,同樣重要。進一步鼓勵藝術家們跨界合作,持續與國內外知名劇院、藝術機構合作,推動山東優秀文化演出、展覽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山東文化的國際知名度等都是有效有益的探索路徑。
6月5日,在蒲松齡誕辰385周年之際,山東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攜手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于淄博市淄川區的蒲松齡紀念館,啟動了大型原創音樂劇《聊齋》。這部音樂劇集結國內頂尖創作資源,組建了實力強勁的核心創作團隊。主創團隊將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融入當代視角,力求讓古老故事與現代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并將通過音樂、舞蹈、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全力營造出一個引人入勝、如夢似幻的“聊齋世界”。據悉,該劇計劃于2026年1月中旬在北京首演。
“《只此青綠》只有一個,它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使用。我們不會制造出第二個《只此青綠》,會創造出第一個有趣的、有山東氣質的音樂劇作品?!痹谠擁椖可刑幊跗陔A段時,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就曾對記者透露?! ?/p>
音樂劇《聊齋》正是“青綠”探索的延續:不簡單復制成功路徑,而是深耕文化根脈,回應時代審美。未來,當更多“青綠”式的創新不斷涌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綻放出更多跨越時空、打動人心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