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為學員們講授食品安全知識。中國經濟網記者王澤彪/攝
來自全國21個省市近60位學員將參加為期兩天的食品安全專題集中培訓。中國經濟網記者王澤彪/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6日訊(記者 劉瀟瀟)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央層面重點活動之一——由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指導,經濟日報、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主辦,中國經濟網和北京工商大學共同承辦的“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媒體訓練營”6月24日上午在北京工商大學正式開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成員專家孫寶國出席媒體訓練營,并向來自全國21個省市近60位媒體學員講授了有關食品添加劑的科普知識。
近年來,消費者逐漸意識到,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食品添加劑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比如火腿中的亞硝酸鈉、酸奶中的明膠、口香糖中的膠母糖基礎劑、冰激凌中的食用色素、碘鹽中的抗結塊劑等等。“使用食品添加劑是改善食品品質的客觀需要,是食品保鮮的客觀需要,是食品加工工藝的需要,也是改善食品色香味的客觀需要。”孫寶國指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人們的日常飲食已經離不開食品添加劑的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比如傳統工藝制作的皮蛋中鉛含量往往容易超標,而在使用了食品添加劑后可變成無鉛松花蛋,更利于人體健康。
孫寶國特別指出,部分食品添加劑具有一定毒性,因此在制作食品的過程中,必須按照國家標準規定的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來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如果不濫用,那么對人體就是安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多個場合都曾表示,迄今為止,中國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沒有一件是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造成的。“我國目前涉及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之過,而非食品添加劑之過。”孫寶國說。
那么為何有時民眾和媒體談起食品添加劑會談“添”色變?孫寶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食品添加劑被妖魔化,是因為給非法添加物背了“黑鍋”。比如常常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現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根據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規定,都是非法添加物,而非食品添加劑。此外,部分“專家”解讀失實、媒體盲目炒作、名人虛假廣告、企業營銷誤導等,都是導致民眾對食品添加劑產生誤解的原因。
孫寶國指出,使用食品添加劑是改善食品品質、保障食品安全、促進食品創新的客觀需要。媒體應建立起在專家和民眾間溝通的平臺,向公眾廣泛科普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正確知識,傳遞正能量。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