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瀾滄江—湄公河兩岸的崇山峻嶺間,一條鋼鐵巨龍蜿蜒穿梭,將中國昆明與老撾萬象緊密相連。中老鐵路通車以來,不僅改變了沿線民眾的出行方式,更以看得見的“黃金效應”,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跨境合作的典范,彰顯著中國與伙伴國家互利共贏的實干擔當。
中老鐵路的“黃金效應”,首先體現在實打實的經濟聯動上。從老撾的香蕉、龍眼通過冷鏈專列直達中國市場,到中國的機械裝備、電子器件高效運往東南亞,這條鐵路打破了地理阻隔造成的物流瓶頸。曾經需要數周的陸路運輸,如今只需3天便可抵達,運輸成本大幅降低,貿易效率顯著提升。在老撾萬象南站,集裝箱吞吐量持續攀升,不僅帶動了當地倉儲、物流、加工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更為沿線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崗位。這種“一線通、百業興”的生動實踐,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核心要義的鮮活注腳,讓跨境貿易從“遙不可及”變為“觸手可及”,讓互利共贏的種子在鐵軌延伸之處生根結果。
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度融入,讓中老鐵路的“黃金效應”更具可持續性。鐵路沿線穿越多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建設者們創新采用“以橋代路”“隧道穿越”等方式,最大限度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沿線設置的野生動物通道,讓亞洲象、孔雀等珍稀物種自由遷徙;采用的節能環保技術,使列車能耗較傳統鐵路大幅降低,實現了“零排放”運營。這條“綠色鐵路”用實際行動證明,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保護可以并行不悖,發展經濟與守護家園能夠相得益彰。
技術輸出背后的責任擔當,讓中老鐵路成為連接中外的“技術紐帶”。從高寒山區的橋梁建設到復雜地質的隧道施工,從列車制造到信號系統調試,中老鐵路集中國鐵路技術之大成,將成熟可靠的標準體系、建造技術和運營管理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老撾。中方不僅幫助老撾培養了大批鐵路技術和管理人才,更通過技術轉移推動當地自主發展能力提升。如今,老撾鐵路工人已能獨立完成列車檢修、調度指揮等關鍵工作,這條鐵路真正成為“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和“用得上的技術平臺”。這種注重能力建設的技術合作,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開闊胸襟。
中老鐵路這條跨越山河的鋼鐵動脈,正以其獨特的“黃金效應”,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與各國攜手發展的真誠愿望,書寫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嶄新篇章。(李世卿)